“郊野童行·小小步道师”|童创营地,绘就郊野新图景

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09-17 15:22
摘要

本次活动的成果将持续发挥价值,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与模型设计,将为梅林山郊野径营地的后续优化提供参考,记录下来的“童言童语”与创意细节,也将成为自然教育绘本创作的珍贵素材。

9月14日,由福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特区报、境兰生态景观联合承办的 “郊野童行·小小步道师”营地创想设计工作坊在梅林山郊野径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8-12岁儿童群体,由20位孩子组成4支创意小队,沉浸式体验营地设计全流程,用童真视角勾勒郊野营地新图景,让自然教育与实践创意在山野间碰撞出别样火花。

山野探秘:解锁自然与需求的双重密码

活动规划了“观察+调研”双线探索路径,从梅林山郊野径示范段-梅坳入口出发,沿400米手作步道徒步至约600平米的露营地,全程将自然生态观察与人群需求调研融入每一个环节,为后续营地设计筑牢基础。

上午9时20分,孩子们集结签到,分别推选出小组组长负责环保与纪律管理,出发前由导师详细讲解“无痕山林”原则与行进规范,让环保理念先入人心。

抵达营地后,4支小队两两分组,朝相反方向深入观察。孩子们放慢脚步,在自然观察任务卡的辅助引导下,用放大镜细致观察郊野径周边的动植物的生态情况,探寻动植物甚至是风之间的“游戏”方式,同时,小伙伴们在深入观察中交流彼此的新发现,分享收获。

观察结束后,调研环节紧接着展开。导师发布完调研任务后,在小组领队的带领下,孩子们化身“小小调研员”,主动走向过往游客与市民,询问他们对于营地建设的诉求与建议。孩子们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为营地设计收集真实素材。

创意落地:用画笔与双手筑造营地梦想

午餐过后,“小小步道师”们迎来核心的创作环节。期间,“不倒森林”游戏点燃午后活力,孩子们在协作游戏中快速进入创作状态。境兰导师带领大家回顾上午的观察与调研成果, 孩子们以自然笔记的形式,在画本上创作心中的理想营地。小组领队全程陪伴,不仅耐心倾听孩子们的设计想法,还用视频或文字记录下每一个创意细节。

随后,五颗星美育机构王金金老师则展示国内外优秀露营地实景照片,打开孩子们的设计思路,引导孩子们梳理设计需求。

境兰导师们带领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用陶泥制作迷你营地模型,让创作从平面转向立体。紧接着,孩子们分工协作,脑洞大开,很快就将每个小组成员的设计想法形成了立体的泥塑营地设计成果。四支小队依次登台亮相,各小组代表从容地走上前,开始讲解他们的设计理念。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有条不紊地介绍着作品的设计亮点,无动力风扇巧妙利用自然气流实现运转,蜘蛛网状蹦床以独特的造型带来别样的体验,太阳能自动售货机依靠清洁能源为商品售卖提供动力,风筝果游乐设施、蘑菇凉亭则仿佛从童话世界中走出,充满了梦幻色彩,这些奇思妙想不再仅仅停留在想象层面,而是以清晰、具象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同时,孩子们回顾了全天活动中印象深刻的瞬间,从自然观察时的惊喜发现,到调研采访时的勇敢突破,再到创作时的协作乐趣,每一段分享都充满对营地设计的热爱。

最后,孩子们沿着原路返回解散点,同时开启“净山”行动。他们戴上手套,手持垃圾袋,弯腰拾起沿途的纸屑、塑料瓶,用实际行动践行“无痕山林”理念,让梅林山的绿意更加纯净。

成长同行:让自然教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下午16时,随着最后一位孩子被家长接回,本次“小小步道师”营地设计工作坊圆满落幕。活动现场,孩子们化身“小小步道师”,展示的不仅是画作与模型,更是一份份充满温度的“营地设计方案”——这些方案中,既有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也有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注,更饱含着孩子们创新与实践并行的汗水。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成果将持续发挥价值,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与模型设计,将为梅林山郊野径营地的后续优化提供参考,记录下来的“童言童语”与创意细节,也将成为自然教育绘本创作的珍贵素材。接下来,“小小步道师计划”还将继续推出系列主题工作坊,让孩子们在走进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既能收获知识与技能,更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创新实践能力,让郊野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自然课堂”。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朱海燕


(作者: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