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福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特区报、境兰生态景观联合承办的“郊野童行 小小步道师计划”自然观察调研工作坊活动成功举行。19名8至12岁的儿童沿着蜿蜒的梅林山郊野径,在动植物探索与绘画创作的奇妙碰撞中解锁生态奥秘,用画笔定格自然瞬间。
这场融合科普调研与艺术创作的活动,不仅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更是童心与自然智慧的生动交融,彰显了自然教育与艺术表达的独特价值。
自然探秘:解锁草木生灵的秘密
活动精心设计了全长约6公里的环形路线:从梅林公园古荔区出发,沿绿道步行1.5公里至梅林山郊野径三号登山口,随后沿清泉线溯溪而上,途经幽溪线、梅岭线,最终返回起点解散。这条路线串联起多样特色植物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孩子们铺展了一幅立体的自然画卷。
上午9时20分,孩子们在梅林公园古荔区西南门分组集合,领取手环与画纸,在趣味热身活动后正式开启探索之旅。
沿绿道行进时,动植物专家刘蕾率先揭开“自然密码”,细致讲解白花油麻藤、水团花等野生植物的特性;竹节虫、蝗虫、尖肢南海溪蟹等小动物的出现,更让孩子们驻足围观,兴奋不已。
行至郊野径入口,孩子们还讨论起“最喜欢的郊野径入口模样”,童声笑语为自然探索增添了几分活泼气息。
画笔生花:定格自然瞬间的绘画
登山途中,孩子们勇敢跨越溪涧岩石,正午时分抵达一处开阔地,随即铺开画本,用丙烯马克笔细致勾勒沿途邂逅的动植物。他们或蹲或坐,有的专注描绘水团花的精巧形态,有的则将溪流、山石与岸边草木融入画面,创作“全景式”自然图景。
面对奇特的风筝果种子,孩子们更是创意迸发,一边观察其独特造型,一边将其生动绘制在画本上。
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分享自己的发现,稚嫩的解说被小组导师及时记录,成为后续科普解说牌与绘本创作的珍贵素材。
生态画家周石来老师和五颗星美育刘昊霖老师,引导大家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融入童真想象,在画纸上标注动植物的名称、部位与功能,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会说话的自然笔记”。
下午3时,孩子们下山后继续完善画作——沿途新认识的物种与习性,都被细心补充进笔下的自然世界。
步道师养成:郊野径成为生动的自然课堂
活动在热烈的总结分享中落下帷幕。孩子们手中的画作、记录的“童言童语”,以及一路上的所见所学,共同构成了这场自然探索的丰硕成果。
分享环节中,孩子们自豪地展示作品,有孩子坦言这次工作坊“虽然累,但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快乐”。
这场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户外体验:孩子们将以“小小步道师”的身份参与郊野径的设计与打造,在实践中学会识别动植物踪迹、了解其特征与习性,并探索生态友好型步道的设计理念。他们用画笔记录物种信息、绘制自然笔记,在观察与创作中理解生物链与生态平衡,为后续步道标识设计积累了鲜活素材。
自然教育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这场探索之旅,终将成为他们亲近自然、守护生态的起点。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