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郊野童行 小小步道师计划”水文地质调研工作坊在梅林山启幕。本次活动由福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特区报与境兰生态景观联合承办,19名8至12岁的孩子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一同踏上了“水文地质调研+绘画”的自然探索之旅。他们沿着蜿蜒的郊野径,探寻地球深处的水文密码,用五彩画笔定格自然与科学交融的瞬间,为自然教育实践谱写了一曲生动的乐章。
山水探源:解锁水文地质的科学密码
活动精心设计的探索路线,如同一串串联起“科普”与“实践”的珍珠。孩子们从梅林文体中心集结出发,沿着绿意盎然的步道徒步1.5公里,抵达水库实景观测点,随后深入梅林山郊野径“清泉线”,溯溪而上,探秘透光石、城景观景台、雨水冲蚀沟等地质奇观,最终返回起点。每一段路程,都巧妙融入了水文地质知识,让学习在行走中自然发生。
上午9时20分,孩子们准时在梅林公园古荔区西南门签到集合。在“小鱼儿”老师充满活力的开场热身与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后,大家迅速分组,在小组导师的带领下,佩戴好专属标识,正式开启了这场奇妙的地质探索之旅。
沿绿道行进时,水文地质专家唐雅雯导师率先拉开了“移动科学课堂”的序幕。她结合沿途的科普牌,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绿道周边的地质基础。抵达水库实景点位,雅雯抛出的“深圳缺水吗?”“深圳的水从哪里来?”等问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思考火花。
雅雯以水库为实景教材,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水体与周边地貌的紧密关联,仿佛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地球的故事。
队伍行至郊野径“清泉线”入口,另一位水文地质专家李洁兰博士接过了科普接力棒。溯溪而上的途中,她指着脚下的石阶、溪流中的石块,将“石头的来源”“山体形成原理”以及“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的生动语言。
当发现溪流中奇特的石臼时,李博更是蹲下身子,耐心解释雨水冲刷与水流冲击如何鬼斧神工般塑造出这些地质奇观。孩子们立刻被吸引,有的伸手触摸石臼表面的光滑,有的凑近观察石块的细微纹路,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光芒。
笔尖守护:定格自然与科学的交融之美
每抵达一处调研点位,活动都贴心预留了充足的绘画时间。在五颗星美育专业美术老师杨卓子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与观察到的鲜活场景,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作品。
在水库观测点,孩子们铺开画纸,用画笔细致勾勒水库与周边山体的轮廓。有的专注刻画岸边大石块的粗糙纹理,有的则将溪流、水塘等水文元素巧妙融入画面,力求还原微环境的每一个细节。
溯溪路段结束后,孩子们又围绕“石头风化”“溪流形态”展开创作:有的特意放大石块成分的特写,有的则记录下小组一起探究石臼的欢乐场景,画面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与科学的严谨。即兴画本上,有用灵动线条表达出的小溪“叮当”和瀑布“唰唰”,他们不仅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更用画笔完成了一整天知识输入后的精彩输出——在这片山野画室里,孩子们让瀑布的哗哗声“跃”然纸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还在画作上认真标注出“大石块”“沙质路面”“雨水冲刷痕迹”等关键信息,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会说话的水文地质笔记”。
“净山小卫士”:捡起的垃圾 盛开的笑容
当水彩在画纸上晕染出溪流的清澈,当彩铅细致勾勒出岩石的纹理,梅林山的“小小步道师”们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放下画笔便变身“环保小卫士”,戴起一次性手套、拎着垃圾袋,沿着刚走过的山路细细搜寻。藏在灌木丛中的塑料瓶、嵌在石缝里的食品包装袋、被风吹到树梢上的塑料袋,都逃不过他们明亮的眼睛。
“老师,这个电池不能和塑料瓶放在一起!”有孩子举着捡到的废电池高声提醒同伴。带队老师趁机蹲下身,指着垃圾袋里的“战利品”讲解:“塑料瓶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电池里的重金属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我们今天多捡一件垃圾,山里的清泉就能多一分清澈。”
下山的路成了一场特殊的“生态保卫战”。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清理步道边缘,有的专注于溪流两岸,连隐藏在透光石缝隙里的烟头都被细心抠出。汗水浸湿了额发,手套磨出了毛边,但没人喊累——当看到鼓鼓囊囊的垃圾袋在山脚下堆成小山,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比画作更灿烂的笑容。那几大袋沉甸甸的垃圾,不仅是对自然的承诺,更是用行动书写的“生态宣言”。孩子们的画纸上既有清泉石上流的诗意,更有“净山径美”的行动力。这场将科学探索、艺术创作与环保实践融为一体的旅程,让“爱护自然”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成为刻在掌心的温度、留在山林的足迹。
正如他们在画作旁写下的:“我们不仅要画出山水的美,更要守护这份美。”
初心致远:在自然中收获成长与力量
接近傍晚,随着最后一组孩子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梅林文体中心,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现场,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画作:有的画满了沿途的水文地质细节,有的记录下小组探究透光石的欢乐场景。一张张画作、一段段充满童趣的“童言童语”,不仅是孩子们本次探索之旅的成果见证,更承载着他们对自然与科学的无限热爱。同时,几大袋垃圾,寄托着孩子们对生态自然的向往,为世界增添了一份美丽。
本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孩子们沿路所学所感,还将转化为后续步道设计的宝贵素材。他们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水文地质的基础认知,学会了观察自然中的地理与水文元素,提升了生态理念,更通过绘画这一独特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素材,为后续郊野径解说体系的完善、自然教育绘本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未来,这些充满童真与科学温度的成果,必将持续为自然保护与科普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山水之间蕴藏的科学之美与自然之魅。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