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中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强调“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有别于追求单向度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人文经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强调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蕴藏着破解当前城市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激活人文经济新动能,是建设“人民城市”、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塑空间 以文铸城,构筑城市独特竞争力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脉何以存续、精神坐标何以传承,是城市形塑自身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文经济强调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注重将人文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城市文脉赓续。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人文经济秉承“继承保护-活化利用-创新创造”逐层递进理念,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实现以文铸城,助力城市特色发展:
一是以“绣花功夫”焕新历史街区。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型、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由历史建筑、街区环境、社群结构等共同构成的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来时路”,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基因,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对象。当前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过度商业化,将历史街区打造成千篇一律的商业化街区,致使街区在同质化竞争中逐渐丧失特色。二是对历史街区进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其沦为“假古董”。与此不同,人文经济倡导城市更新以“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坚持“一街一策”,充分尊重历史街区的自然性与历史性,深度解读地域特有的自然肌理与历史积淀,如广州永庆坊完整保留骑楼群、佛山岭南天地升级、中山孙文西步行街保育等,以老城“微更新”留住历史韵味、时光记忆。
二是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城市文脉既留存于物理建筑之间,亦融会于居民生活之中,城市文脉的赓续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上,还应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引导城市文脉从静态的建筑标本,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因此,城市更新可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例如广州沙湾镇活化空置失修的历史建筑,变身成特色民宿与文创空间,西坊大院、琶醍啤酒厂、大沙头火车站等工业遗产通过活化利用与产业升级,被打造成集电影、购物、游玩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在经济谋划的加持下,城市文脉不只有“历史感”,还多了一点“潮流感”,它也不只存在于居民的记忆中,还“活”在居民生活里。
三是构建有记忆、可识别的城市风貌。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决定了城市文脉始终是动态发展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提炼文脉符号绝非简单复制利用旧形式,还需坚持发展性原则,敏锐结合新的社会场域与技术语境,一方面,着力推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脉符号以新的生命;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构建新的、具有时代特性、代表性与辨识度的城市风貌,强化城市特色,助力城市文脉的动态性发展。
赋能经济 以文兴业,激发经济增长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的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它能有效应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问题。人文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既表现为经济活化文化,以文铸城,构建特色城市;也彰显于文化赋能经济,以文兴业,建设创意城市。
人文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引擎集中表征为城市实施“文化+”战略,以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创造新的文化供给,再通过新的文化体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体验,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以下三大领域的探索是关键:
一是以传统文化为灵魂,搭建国潮IP全产业链。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持续深入,“一个文化IP激活一座城市”的现象频发。当前,在人文经济“文化内核+商业化能力”的驱动下,更是形成“文化搭台,全产业链唱戏”的格局。以《哪吒2》为例,其凭借独特的东方美学内核,影响力延伸至潮玩、食品饮料、母婴、电子产品、日化等多个消费领域,各地借势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迸发出强大的经济能量。
二是以情绪价值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经济。在将文化从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受众可感可知的具体文化产品的链条中,具身体验至关重要。基于此,人文经济着力打造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经济,打破“观演壁垒”,将消费者从单纯的购买者、观看者转化为文化的“在场者”与传播者,如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推出射礼、投壶、汉服Cosplay等系列活动,将静态的文物展览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城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中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共生共荣。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助推数字人文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在数字文明时代,文化产业的升级蝶变之路需借助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科技手段,为消费者打造更多沉浸式、交互式的消费场景,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产品,以文化“软实力”构筑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此,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支持数字文创、元宇宙等发展。
浸润人心 以文化人,提升人民福祉与城市温度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文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活动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经由以文铸城、以文兴业,以人文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归宿是以文化人,切实提升人民福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人文经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通过以下两大路径让城市可诗意栖居:
一是在空间营造上,以口袋公园重构城市生活“半径”。威廉·H·怀特认为,“真正的城市人性化不在绿地面积的总量,而在于将自然折叠进日常路径的每一处褶皱里”。口袋公园以公园、广场抑或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附属绿地形式存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社交、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以“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的便捷,延展城市幸福半径,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城市的要求,彰显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在服务提升上,以“人文客厅”完善高品质普惠性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构建文化氛围浓厚、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标尺,亦是抓手。全国多地着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高品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在南粤大地上,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相继落地,在深圳福田区,“星罗棋布”计划将108个“嵌入式”文化空间植入社区,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丰富了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粮仓。
以人文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激活人文经济新动能,必将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诗意栖居。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当代城市空间的审美化问题研究”(GD21YMK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