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盐田 | 张达满:海风里的“拓荒牛”,二十年深耕见证小梅沙蝶变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09-15 17: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张达满:1955年出生于浙江台州,1983年由原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入深,1985年因市内调动来到小梅沙,参与筹建小梅沙。在小梅沙工作20年,他先后在采购供应部、工程部、发展部、后勤部等部门任职,退休前担任小梅沙海滨旅游中心部门经理,一路见证小梅沙从荒滩到繁华。2015年退休后,仍活跃在社区一线,现任小梅沙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口述时间:2025年9月8日

口述地点:小梅沙社区工作站

从荒滩起步

“拓荒牛”扎根小梅沙


上世纪80年代初,约2万名特区建设“拓荒牛”——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参加特区开发建设,为早期的深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我28岁。作为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员,我跟随大部队奔赴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那天的深圳火车站,站台上全是绿色军装和用麻绳扎得结结实实的被褥,我们肩并肩,队伍长到一眼望不到头。下了火车,映入眼帘的深圳在当时还是一个边陲农业县,没几条像样的街道,也见不到成排高楼。可我心里头反倒热:越是从零开始,越需要人去干。

1985年5月,我和另外19名基建工程兵被调到小梅沙筹建酒店。那时的小梅沙,放眼望去,真就是一片黄沙滩:排洪、排污管网全无,内湖黑水打着漩儿,味道能飘出老远。取水只能沿着五公里山沟接塑料管,夜里靠柴油机“突突”发电,铁皮房顶被海风敲得咣咣直响。可我们毕竟是当过兵的人——脱下军装不褪底色,换了岗位不改作风。吃苦耐劳是老传统,开荒攻坚是分内事。那时候谁也没多想,只认准一句话:“荒滩再苦,也得先有人动第一锹。”

刚到企业时,我还没来得及熟悉业务,就被直接安排上岗,负责小梅沙大酒店附属设施给排水管网材料设施设备采购工作。说实话,那会儿真是一头雾水,物资紧缺、供应商难找、资金紧张、报关流程繁琐……问题接踵而至。我才发现,自己原先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不管是业务技能,还是文化常识,全都得现学现用。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干中学、学中干。我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边学边琢磨,加上在部队积累的一些经验,慢慢也从“新手”变成了“熟手”。

负责后勤采购供应,意味着吃穿住用样样都管。企业刚起步,深圳又缺物资,我们得跑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去采购。员工宿舍、食堂、工服,工程设备、装修材料、餐饮进口,全是从零起步,样样都要盯。那个年代,没有现成路,全靠自己摸索。虽然苦,但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

功夫不负苦心人。到1986年6月,小梅沙大酒店终于灯火齐明,对外开门迎客。从荒沙滩到“三星”挂牌,这一声剪彩标志着小梅沙迈进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也让我们这群“拓荒牛”第一次真切地看到,汗水可以把蓝图变成楼宇。

小梅沙海湾,左侧白色建筑为小梅沙大酒店。(资料图片)

建设小梅沙大酒店

合力探路促发展


地处海边,跟浪打交道是日常,跟台风过招也成了“例行公事”。每年入汛前,我们都得检查沙袋、看库坝、做防塌方演练,可真到风口浪尖,还是靠一股子拼劲儿顶上去。

小梅沙社区供图

我记忆最深的是九十年代中期,一场大台风来袭,大梅沙通往小梅沙的唯一公路塌方,景区顷刻变成孤岛。预案立刻启动,领导亲自带队、党员员工坚守岗位,物资全靠人挨人、手挨手地接力往里传。大家在一线持续奋战十多天,终于“打通”了小梅沙对外主通道,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自那以后,加固库坝、抬沙包、防洪、防塌方、防台风成了小梅沙新老员工的“必修课”。

台风让我们学会“守”,旺季与淡季的落差逼着我们学会“闯”。

酒店刚开业那几年,客源主要为香港人或外国人。中餐食材还能在深圳本地采买,西餐却几乎全靠进口。那时我们没有酒店管理经验,也没有酒店管理人员。起初,我们只能花高薪把香港的中、西餐与客房经理请来“坐镇”;跟在他们身后抄流程、记温度,几年“取经”下来,我们把那整套酒店运营窍门摸得门儿清,也带出了自己的一支管理骨干。

真正棘手的是冬季空窗。海风一冷,客房入住率立刻跳水。既然“靠天吃饭”不稳,那就自己造旺季。于是,我们相继举办了海上龙舟大赛,单场就吸进五万人;又办起国际摩托车拉力赛,不仅旺了人气,也让小梅沙名声大噪。在当时的深圳十景评选中,小梅沙凭着热浪和人气拿到“东方夏威夷”的名号。

上世纪90年代的小梅沙海滩,游人如织。(资料图片)

人流涌动,资金随之而来,小梅沙顺势把“升级键”按到底。九十年代初,小梅沙度假村改造、小梅沙海洋世界建成开放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利好”,也让整个企业经营现状和总体效益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和质的跃升。从黄沙滩到灯火湾,小梅沙的天际线、客流结构乃至产业链都被重新改写,这一跃升在当年的深圳旅游版图上也点亮了一道全新的光标。

一草一木一路见证

小梅沙蝶变升级向未来


孩子的笑声,是一座景区能否留住人心的试金石。八十年代中后期,眼看许多职工为“孩子谁管”发愁,我积极推动筹办小梅沙幼儿园。在公路边的临建房里办起了幼儿园,也算是替大家解了燃眉之急。进入九十年代,原址拆迁在即,我们又把特发小梅沙旅游中心宿舍一楼隔成大、中、小三个班。旅游中心还专门添置了学生接送车,还配有校车司机。随着学员数量增多,幼儿园转至原职工食堂位置开办。再后来,幼儿园交由社会力量承包,既服务员工,也接纳周边居民的孩子,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角落。

如今,随着小梅沙整体升级,旧园舍已完成使命,新园区拔地而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看着崭新的园区,我总算放下心:这片海湾,不只留得住游客,也能陪着一代代小梅沙娃长大。

转眼快40年,我亲眼见证小梅沙从无到有,从 “黄沙漫滩” 变成 “灯火海湾”,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怀着深厚感情。最早连条排水沟都没有,如今市政管网密得像渔网;昔日只有铁皮房,如今高楼在山海缝隙间次第拔节;地铁 8 号线直达大小梅沙,把市民游客直接送到海风之中;全新的度假村、美高梅酒店、小梅沙海洋世界升级开门,一切都焕然一新......我常想起当年黄沙飞扬、柴油机突突作响的日子,那一锹锹翻起的沙土,原来真能堆出一座会发光的海湾。

对我这样的老兵来说,最动听的,不只是海浪声,还有这座城一步步向前的脚步声。未来,我希望小梅沙继续守好这片蓝湾,把生态做成底色,把文化做成名片;也希望盐田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坐着地铁来看海、带着孩子听浪,用他们的欢笑声,再给这条海岸线添几分温度。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