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杨琼:打造高密度城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9-10 18:06
收录于专题:口述岁月•福田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杨琼,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沿海滩涂到科研实验室,从基围鱼塘到科普课堂,她20多年奔走在红树林生态保护一线,用心守护着这片城市绿肺和候鸟天堂。

口述时间:2025年5月28日

口述地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十分独特——它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高密度城区,一边是鱼跃鸟飞、万物竞秀的候鸟天堂……在这里,城市与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看得见、摸得着。

长期以来,福田区通过红树林湿地保护、可持续管理、鸟类生境重建等,系统恢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截至2024年,这里记录到高等植物353种(包括红树植物9科20种)、鸟类超过272种。

6

2021年6月,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合作筛选典型案例;2022年10月,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3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2025年5月,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案例……多年的努力,福田不仅守护了城市腹地的生态瑰宝,更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多赢,打造了高密度城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为全球超大城市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福田方案”“深圳经验”。

一、福田红树林生态绿洲被精心地守护

“红树是一种很神奇的树种”,在学生时代,我就听老师们这么说。2003年,我研究生毕业,顺利应聘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立的福田—城大红树林研发中心工作,也是那时候第一次看见了红树。一株红树幼苗可以长成一片茂密的红树林,红树林是保护海岸线的天然屏障,还能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的地方,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已经持续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全国红树林面积经历了急剧萎缩的情况,相关数据在九十年代达到历史最低值。这种情况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1991年国家把红树林建设纳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红树林研究上榜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当时,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试验从海南引种海桑和原产于孟加拉国的无瓣海桑。这两种红树属于速生的先锋树种,特别是其耐盐、易成活、抗风浪等特性,在幼树成长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改善深圳湾生态环境,推广沿海人工造林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历程中,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广为流传。1992年,滨海大道规划建设提上日程,方案显示,这条大道要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穿过,意味着保护区将被一分为二。最终,经过红树林保护区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奔走呼吁,滨海大道北移200多米,保留了这片珍贵的生态遗产。

微信图片_20250804215809_11_625

我刚开始的身份是一名科研人员,从事红树林水质净化相关方面的研究。2008年,我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保护区工作,当时,福田区正在组织开展凤塘河口修复,这是一件对保护区发展影响深远的工程。这条河流向南穿过保护区进入深圳湾,把保护区分为东西两半。但是凤塘河河道由水泥堤坝筑成,恰似横来一刀,切断了红树林的东西相连,形成了严重的生态阻隔,特别是两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之间的交流。

该项目由深圳市、福田区共同出资,是当时的市政府重点工程。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改变河道的形态和结构,将硬化河道软化,去除表面的硬质结构,降低河道高程,将其削成较缓的边坡,并铺设一定厚度的腐殖土。另一方面根据从外滩到内岸区域生境特点,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建立完整的“红树——半红树——岸基植物”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凤塘河恢复了生物栖息地、屏障和过滤,以及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输移通道等功能。凤塘河修复项目受到华南地区20多个地方政府部门考察学习团的高度赞扬,成为入海河流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板和同类环境工程的学习案例。

此外,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并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新洲河、福田河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为红树林湿地提供了清洁水源,深圳湾海洋水体综合污染指数下降32.5%。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福田红树林这片生态绿洲被精心地守护,现在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红树林面积约100公顷,占全市红树林总面积的1/3。

二、黑脸琵鹭在深圳过夜了,黑翅长脚鹬、彩鹬在这里育雏了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深圳湾迎来近10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和越冬。正是这些“空中精灵”用脚投票,让福田红树林保护的生态价值更加凸显。鸟类非常聪明,这个地方保护得好,它会每年都来;但如果这个地方一旦保护不好,它就会把这个地方“去掉”。

黑脸

在深圳湾所有候鸟中,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脸琵鹭,很多外地鸟友甚至专程前来观察、拍摄。但是,我刚来保护区时,同事们都告诉我黑脸琵鹭只有白天在深圳湾觅食,等到晚上便飞回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过夜。两个保护区只相隔一条深圳河,鸟儿为什么会如此选择?

这要从两个保护区的基本格局说起,它们都由红树林、滩涂、基围鱼塘组成。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专家意识到基围鱼塘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水位由人工控制,当滩涂被潮水淹没,鱼塘的浅水环境,可以为大量中小型水鸟提供歇息地。但当时,深圳湾基围鱼塘用作水产养殖,水位较深且单一,不适合鸟类栖息、特别是那些短脚鸻鹬类的栖息。

2006年,深圳市政府出资将保护区内的鱼塘全部征收交由保护区管理,用于鸟类高潮位的栖息地。自此,历任保护区领导带领团队对基围鱼塘进行生境改造,以3号、4号鱼塘修复为例,这里原来由许多个小塘组成,水闸损坏使得水位无法控制,塘基植物疯长,鱼塘已不具备水鸟高潮位栖息地的功能。2016年,保护区与红树林基金会合作,开启了3-4号鱼塘的生境修复工作,通过清理植被,打通各个小区域之间的间隔,营造出形状不一的岛屿。最终,面积约17公顷的大鱼塘内,形成裸滩、浅水区、深水区等多样化生境。红脚鹬(适宜0-5厘米水位)、反嘴鹬(适宜5-10厘米水位)、黑脸琵鹭(适宜15-20厘米水位)……这些不同体型、不同特性的候鸟,都能在这里找到它们的生态位置。

与此同时,保护区智慧化建设也快步进行,全国首创的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就是代表。智能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器,可实时对接天文台的潮汐情况,进而精准调节鱼塘水位;设置水闸和鱼闸两道闸,其中鱼闸挡水板有密集的网眼,放水时只允许出水,鱼虾便被留在了塘内,形成候鸟的“五星级酒店”。智能水闸的设立,打破了传统水闸依靠人工调节的难题,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动动鼠标,就可以启动水闸或鱼闸,而且监控视频让进出水的过程可视化,十分高效。

一套“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组合拳打下来,很快就有了成效。2016年,保护区新装的高清摄像头显示,夜间黑脸琵鹭集群出现在4号塘,这说明黑脸琵鹭“不在深圳过夜”的局面已经彻底扭转。2022年,智能水闸建好后,在3号、4号和5号3个鱼塘中过夜的黑脸琵鹭数量超过150只,创下纪录。更令我们激动的是,2023年,3号塘发现黑翅长脚鹬繁殖,这一记录是20多年的首次发现。2024年4月,4号鱼塘首次记录到带有香港鸟类环志(编号BT)的彩鹬活动轨迹,5月,这只彩鹬爸爸带着3只“小宝宝”共同现身福田红树林里的鱼塘。

如果说,黑脸琵鹭的过夜是一种鸟类的基本需求,那么,黑翅长脚鹬、彩鹬的育雏行为则从侧面反映出保护区整体生态系统的生机勃勃。

比如新洲红树碧道等项目将生态保护与城市空间融合,打造“山海连城”绿色廊道,在红树林湿地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深圳湾区域气候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惠及周边十余万居民。

三、福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023年9月,在瑞士召开的《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对于这个消息,我十分兴奋,感到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回溯福田红树林保护的历程,实质上它就是在解答一个问题,如何在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尤其是福田区作为超大城市的中心区,不仅身处城市腹地,而且是高密度建成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不同于隐匿在“深山老林”里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合适的。而如今,福田的实践证明,我们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这给全球许多同样在苦苦寻求两者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3

未来,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国际红树林中心将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迈上新高度。

与此同时,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即将进入施工阶段。博物馆选址福田区沙头街道,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集红树林生态保护、陈列展览、收藏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国际会议与娱乐休闲等为一体,打造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国城市生态文化名片。建成后,博物馆将与塘朗山、安托山博物馆群、园博园、深圳湾公园串珠成链。从空中俯瞰,恰似这条“山海连城”绿色长廊中的点睛一笔。

对于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的建设是充满期待的,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在科研实验室,还是滩涂鱼塘,有一件事情是倾注心血从来没有放弃的——科普教育。科普教育就是人与自然发生共情的过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当他们走进红树林,了解到红树林里有什么,为了保护红树林社会各界付出了什么,一颗绿色的种子就在心里种下了,随着时间推移,这颗种子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有了这座博物馆,这颗绿色的种子将播种到更多人心中。

2007年,红树被确立为深圳第二“市树”。红树有一种独特的“胎生”现象,即种子在母树上萌发,待发芽成熟后脱离,往往经过漫长的海洋漂流,寻找到一片新的滩涂后重新扎根成长。福田区红树林保护修复、治理管理、自然教育、国际合作等实践经验,未来也将借助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平台,如同红树的幼苗,漂洋过海扎根世界。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