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程国超:南华村蝶变,以高质量棚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9-10 17:59
收录于专题:口述岁月•福田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程国超,深圳市福田福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简称“福河公司”)副总经理,全程参与了南华村棚改项目的筹备、签约、搬迁拆除、产权注销、户型确认、选房确认等相关工作。2019年7月南华村棚改项目集中签约启动后,仅用15天时间便完成99.6%的签约率,创造了“新深圳速度”。2024年10月28日,南华村棚改项目回迁区全部塔楼主体封顶。

口述时间:2025年7月25日

口述地点:南华村棚改项目现场指挥部

南华村棚改,作为深圳棚改新政后政府主导的首批项目及全市最大规模棚改,其意义远超物理空间的更新。项目建成后,不仅消除了居住安全隐患,更通过释放高质量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品质,为福田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赋能,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提供高品质生活配套,成为“再造一个新福田”战略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支撑。

在推进南华村棚改这六年多时间里,有许多难忘的瞬间,最触动我的是回迁区13栋塔楼封顶时收到的那封业主联名表扬信,真的是百感交集。古稀老人紧握的双手、业主选房时的欢呼、塔楼封顶时的曙光……一段段记忆里,有信任的重建,有2700多户业主对“家”的期盼,有“棚改为民”的初心,也为“二次创业”新引擎的点燃写下温暖注脚。

一、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以政府公信力筑基

南华村始建于1984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首批由政府兴建的福利房小区之一,共有70栋住宅楼、2700余套房屋。由于当年历史条件的限制,小区使用了含海砂和黄泥浆的建筑材料。历经30多年的风雨,这种建材的先天不足加上岁月侵蚀,导致楼体结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小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消防通道狭窄、公共配套匮乏,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安全面临挑战。

1

我们做过房屋安全鉴定,其中有部分房屋鉴定等级为D级——这是什么概念呢?翻译过来就是摇摇欲坠的危房,需要立即实施拆除。但即便是由政府主导、旨在彻底解决危旧住房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当我们在前期沟通时,还是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这些年,开发商来过三、四拨,签过的确认书比书本还厚!最后,还不都成了废纸——你们的改造凭什么‘不一样’?”这一句句质问,成为我们入驻开展工作时最常听到的开场白。其间,不少业主情绪上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更多业主选择了观望,对工作组上门沟通持保留态度,对意向征集犹豫不决。

事实上,自2000年起,南华村曾数次尝试启动更新改造计划,但都因为产权关系错综复杂、业主对补偿方案难以达成共识等原因而搁浅……近二十年的曲折经历,使得居民对“改造”的态度变得复杂。

如何穿透一层层信任障碍的重围?这是项目初期最大的课题。我们感觉到,棚改所要做的不只是推平那些旧屋危楼,更在于重建居民对未来家园的信心。

棚改最大的核心是政府公信力筑基,这就是我们的底气。传统旧改依赖市场主导,周期长、协调难,常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产权纠纷陷入停滞,而棚改政策明确要求“消除危旧住房安全隐患”,通过棚改的拆除重建,能够彻底且迅速地解决小区安全风险。同时,在科学合理公平制订补偿方案的基础上,棚改还采用行政征收兜底机制,确保项目能不因极个别业主意见分歧或阻挠而停滞。更重要的是,棚改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通过政府统筹、政策创新和公共利益优先,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安全治理、人才安居与城市升级的三重目标。

二、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福田区在从未有过系统性棚改先例的情况下,启动了福田区南华村棚改项目。南华村棚改范围内拟拆除建筑面积约26.9万平方米,建筑物70栋,涉及业主2727户,是深圳棚改新政后政府主导实施的首批棚改项目之一,也创下深圳最大棚改项目纪录。

项目启动后,项目指挥部迅速成立,由福田区领导挂帅、一线指挥,研究并解决项目中的重大问题。当时,指挥部不仅设立了办公室,还成立包括签约服务、政策法律、宣传、学位分流等13个工作组,多个部门参与配合,全方位地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党支部,并从全区抽调40名骨干力量分成14个签约服务小组,与居民群众面对面答疑解惑,做好政策解释工作。

为了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前期就针对项目理念、规划设计、补偿标准、实施模式等内容与业主充分交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制表细解、夜访恳谈、亲属联动、图示全貌”,让政策的阳光,照进每一户业主的心里……

全员进场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通过前期大量走访调研与居民建立有效联系比例高达99.3%。在安置补偿方案、概念规划征求意见期间,组织大型宣讲会8场,小型座谈会10余场,接待业主3000余人次,收到业主意见1.5万余条,深入了解业主需求,并针对性地优化了补偿方案与服务流程。现场指挥部敞开大门、电话随时畅通,解答业主咨询,让业主对政策细节、权益保障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增强信任感和配合度。我们还开通了“南华棚改”微信公众号,专门发布项目相关政策资讯、法律法规、办事指南,加强与群众互动交流。为启动签约做准备的那些日子,大家更是日夜兼程、挑灯夜战,针对外地和境外业主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签约效率,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只有老百姓听懂了,才会理解我们的工作,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才会朝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年过七旬的莫叔,是第一批过来参与特区建设的工程兵。他和我们说,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失望,大家都被“改怕了”,不过这一次,他感觉“有希望”,并动员老邻居们参与。

2019年7月集中签约启动,进度远超预期目标,仅用15天便创下签约率99.6%的“新深圳速度”!这在深圳旧改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日复一日的真诚沟通、真情服务,就像涓涓细流融化了坚冰。有的业主从闭门拒客,到开门交流,再到积极参与宣讲会,能够明显感觉到,大家的态度在转变。很多起初对改造不信任、不坚定的业主,后来都变成了棚改坚定的支持者。

微信图片_20250910162309_549_249

三、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探索城市治理体系福田模式

2020年7月6日,南华村首批楼体开拆。业主梁先生说,他们家在这个片区住了二十多年,他心里也把南华村的新房当作“传给子孙的祖屋”。望着居民们驻足凝望的神情,我们感慨时代变迁,又深感责任重大。

南华村棚改所采用的“区政府主导+福田投控实施+华润置地代建+中建三局施工”模式,是深圳城市更新领域的一次制度创新。其中,福田区政府全程把控方向,从规划审批到资金监管,确保公共利益优先;福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区属国企,成立项目公司统筹开发,专业团队主导拆迁谈判、补偿方案制定等核心环节,解决产权复杂和资金调配难题;华润置地发挥代建优势,引入绿色建筑标准,并借鉴其标杆项目经验,提升设计品质;中建三局负责施工现场调配,采用多项先进施工技术,将回迁房建设周期压缩至5年,较传统模式提速约40%。

为了满足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项目开创性提出“业主开放日活动”的举措。每到工程进度的关键节点,我们会定期发“家门钥匙”(安全帽),分批次、多场次邀请业主代表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由工程师讲解施工进度及有关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业主有权“提问”,企业必须“接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切实地消除业主的疑虑,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施工方和代建方的责任意识。

2024年5月和9月分别举办回迁房现房开放日和选房活动,接待超1.5万人次。一位业主在留言簿上写道:“从知悉工期到亲手挑选户型,再到现场实际监督工程进度质量,我们看到了,福田区政府是真正把我们当‘自家人’的。”

南华村棚改证明,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同,能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优势,能借助市场力量提升效率,更通过制度化创新实现透明治理。这种模式不仅为超大棚改项目提供制度样本,更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践行了区政府“棚改为民”的初衷。

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打造“三好”高品质民生工程

南华村棚改项目拥有优越区位优势和一流城市景观资源,本着“好用、好看、好生活”的原则,项目在设计中始终以市民的美好生活为己任,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民生工程”,标杆示范“未来社区”。

好用——回迁区规划布局合理,塔楼前低后高,错落排布。南北楼最大间距约为60米,东西楼最大楼间距为200多米,舒适的楼间距提升整个小区的品质感和空间感。

好看——对内打造品质社区花园,多层次的绿化设计,打造立体生态园区。对外充分挖掘河套景观资源,使得大多数户型均能欣赏到河套湿地的优质景观资源。

好生活——上学便利、出行方便、休闲设施完善、生活配套齐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南华村棚改项目在建设之初便配置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幼儿园,汇集了从幼儿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全年龄段教育资源,让回迁居民真正享受到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

项目还涵盖2万平方米商业和公共配套,包括社区商业街、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住宅、商业街通过空中廊道联系。

五、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构建现代化都市新空间

2024年10月28日,回迁区全部塔楼主体封顶。当看到这些高楼拔地而起,当看到一批批业主脸上的笑容,整个团队上下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年的付出,值了!

截至目前,南华村设计方案已斩获多个国际性大奖,包括:第六届 REARD(瑞尔德) 全球地产设计大奖 、第三届 REARD (瑞尔德)城市更新设计奖;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2024年美国TITAN地产金奖;2025美国金块奖“最佳国际社区土地规划优秀奖”……TITAN奖评委说:“南华村重新定义了21世纪棚户区改造的可能——它证明高密度城市的更新,可以是生态的、经济的、充满尊严的。”

35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福田区,赋予福田建设“城市新中心”的重要使命,福田开启“初次创业”;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赋予福田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战略使命,标志着福田迈入“二次创业”新阶段。

微信图片_20250910162336_556_249

从地理位置看,南华村棚改项目向南紧临深圳河,向西则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东翼无缝衔接,其在承载城市发展和功能品质提升上意义非凡:一是腾挪出更多空间,直接服务河套合作区;二是通过高标准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从“居住洼地”向“人城产”高度协调融合;三是以棚改带动教育、交通、医疗配套升级,提升“幸福福田”民生底色。

项目规划中,未来将提供超3000套房源作为河套合作区保障性人才住房,重点服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为合作区提供优质社区配套,构建起生活、生态、生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都市新空间。这片与特区发展紧密交织的土地,届时将以崭新、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示人,并为河套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更大动能。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