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莫高窟开凿至今,敦煌艺术已在戈壁大漠中绽放千年光芒。从千年石窟中的壁画飞天,到当代数字世界里的 “云游敦煌”,这份文化瑰宝如何跨越时空,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9月7日,在 “大成敦煌 —— 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系列专家讲座现场,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研究》执行主编赵声良博士,以《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为题,带领观众走进敦煌艺术的传承脉络,揭开其生生不息的创新密码。
作为深耕敦煌艺术与中国美术史研究数十年的权威学者,赵声良博士的学术生涯与敦煌紧密相连。他曾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同时担任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著作二十余部,在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播领域贡献卓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 “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中 “大成敦煌” 四字便出自赵声良博士亲笔。
讲座中,赵声良博士围绕 “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 核心,从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他表示,敦煌艺术并非静止的文化遗存,而是延续千年的 “活态传承”——在千年营建过程中,敦煌艺术始终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分,进而形成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纷呈的辉煌石窟艺术。从早期北魏壁画的雄健粗犷,到唐代壁画的绚丽饱满,再到五代宋初的细腻写实,每一次风格演变都是 “传承中创新” 的生动体现,敦煌艺术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典范。
随后,赵声良博士聚焦二十世纪以来的敦煌艺术传播史,重点赏析了常书鸿、张大千等艺术家对敦煌艺术的探索与借鉴。这些艺术家的实践,让敦煌艺术从石窟走向画坛,成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谈到敦煌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赵声良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成敦煌’展览,有很多珍贵的真品文物,还有老先生们的临摹壁画,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的成果。” 他提到,敦煌研究院如今不仅用现代科技监测修复壁画,更通过与华为合作的 “敦煌超感知影像” 项目,实现“窟内壁画窟外看”。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入互动环节,观众围绕敦煌艺术方面踊跃提问,赵声良博士逐一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不少观众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深入解读了敦煌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实践,更让大家感受到敦煌文化 “活在当下” 的生命力。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 “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的重要配套活动。该展览以六大板块呈现众多首展文物、临摹壁画及数字化成果,而此次讲座则为观众搭建了深入理解敦煌艺术 “传承与创新” 内核的桥梁,进一步推动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弘扬。
编辑 李斌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