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与多位东纵战士的后人聊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如今都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不自觉地迷上了东纵历史研究,都在追寻着自己父辈的足迹。他们都被东江纵队的精神所吸引。
在深圳,革命精神的传承被不断发扬光大,东纵小学里有了讲述东纵历史的校本课程;东纵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仅香港学生近两年就超过6000人次。东纵的精神从未远离,它已经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 图片作者:赵萌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与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简称“东边纵研究会”)的办公地点在福田区。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成立于1988年,老战士们定期举行纪念活动,并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东纵的精神。
在曾生将军长子曾世平、改革先锋袁庚之子袁中印、国家一级作家张黎明等一批东纵后代的共同推动下,2009年3月26日,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正式成立。他们奔赴各地探访,建立起国内最全面的东纵历史数据库。他们走访200多位在世的老战士,录下数十万字口述材料。如今的研究会,会员中95%以上是东纵后人,他们之中已有东纵第三代陆续加入。
在深圳坪山的城市喧嚣里,东江纵队纪念馆静静地矗立在民居之间。这座建立在东江纵队主要领导人曾生故居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前进报》旧址基础上的纪念馆,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铭记历史、教育后人的神圣使命。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图片作者:赵萌
多年来,纪念馆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完善展览内容,已成为集文物收藏、历史研究、社会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据纪念馆工作人员王勇介绍,自建成以来,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东纵纪念馆近年来接待了大量港澳参观者。仅香港学生近两年就超过6000人次,社会各界人士近万人。今年以来,来自香港的退休教师、在校师生等群体参观人数持续增长。纪念馆于2023年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之际,精心打造了两套流动展板。一套以东纵历史为主题,另一套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重点,走进深圳市内外的社区、校区、厂区和园区,目前已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相当于打造了一个“流动的东纵纪念馆”。
在深圳龙岗区土洋东路的东江纵队革命旧址群中,有一处被称为“华南抗战心脏”的地方——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该场馆负责人黄文德说,为了让观众沉浸式理解这段历史,通过深入考证,旧址复原出了1944年“土洋会议”的场景——这场被誉为“华南抗战转折点”的重要会议,结合老照片与电报记录,真实再现了当年决策场景。在司令部旧址内,他们还用丰富的图文与实物,清晰勾勒出东纵从成立、营救文化名人、北撤山东,到后来发展成为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完整脉络。
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除了静态展览,场馆运营方更致力于打造“可行走的党史课”。通过田野调查,在大鹏半岛梳理出与省临委相关的9大遗址共27个点,推出“一馆九址”红色线路。其中令黄文德最感动的是“重走青干路”活动。
“当年无数知识青年徒步几百里来到大鹏,加入青年干部训练班。我们联合市委组织部,组织深圳15所高校的150名大学生,从庚子首义旧址出发,徒步三小时走到大鹏所城青干班旧址。”黄文德说,那一刻,年轻学子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热血青年对话。他们还为此创排话剧《火种》,讲述大鹏本地青年如何投身抗日,许多观众看得热泪盈眶。
在深圳市坪山区,有一所以“东纵”命名的小学——东纵小学。“为学校命名‘东纵’,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坪山与东江纵队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东纵小学校长黎金涛说。
黎校长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坪山中心小学曾是东纵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地点,当时的校长陈铭炎就是中共党员,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更令人振奋的是,东纵司令员曾生少年时曾就读于坪山中心小学。
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黎校长称,“建立一所新学校,以东纵为名,是为了弘扬传播东纵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学校和片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
走进东纵小学,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学校定期邀请东纵后人和研究专家来校讲座,如彭湃烈士的后人彭伊娜女士就曾到校讲述东纵英雄故事。同时,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东纵历史。学校还排演了戏剧“老虎山下五少年”,讲述东纵小英雄黄友的故事,组织四五年级学生参与演出。学校还创编了《东纵赞三字经》,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中传唱,以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东纵历史和英雄事迹。
在深圳市福田区北环大道,深圳革命烈士陵园年均接待各界群众约10万人次,2025年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据深圳革命烈士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陵园在传承东纵历史和精神方面承担着三重使命。一是作为历史的保存者,通过纪念馆、纪念碑和实物展陈,将东纵历史真实、完整地留存延续。二是作为历史的讲述者,依托专业讲解员、小小讲解员、退役军人及志愿者,生动还原历史,引导公众深刻理解东纵的精神。三是作为精神的传播者,通过正能量人群的集聚与发声,将东纵的精神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前进的动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