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明珠串珠成链 点燃坪山奋斗之火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09-01 09: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庚子首义旧址的青砖黛瓦上,留存着百年前革命烽火的印记;百年学府光祖中学的教室中,周恩来的壮志豪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曾生故居的砖木结构里,仿若仍回荡着抗日救国的铿锵誓言……这些散落在坪山大地的红色地标,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一部鲜活的革命史书,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不屈的奋斗精神。

时代的脚步,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定 ——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改革开放后的勇立潮头,坪山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这片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始终以用心、用力、用情的姿态守护着红色文化资源,更让红色地标成为传承精神、启迪未来的"活教材"。正是以这些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石,坪山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城区品质提升的强大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能量。

庚子首义“共和第一枪”:从革命火种地到创新动力源

1900 年10月6日,庚子年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旧时代的苍穹。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将马峦村作为起义基地,打响了“共和第一枪”,为近代中国的觉醒埋下火种,史称庚子首义。位于马峦村的罗氏大屋,作为当时的司令部所在地,被认定为庚子首义旧址,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当时,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同志第一人”,也就是电影《唐人街探案1900》的郑仕良历史原型郑士良,指挥驻扎在马峦山的2000多名起义军,东征西讨与敌军周旋,坪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着他们的壮烈与牺牲。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关怀革命故地,在当地开办“强华学校”并亲笔题名,是深圳市早期的小学教育基地之一。

百年时光荏苒,如今修缮后的庚子首义旧址仍保留着清代客家民居的风貌,南面和北面的炮楼巍然矗立,静静诉说着那段热血沸腾的抗争岁月。而周边原本步履难行的山路,已修建成为充满野趣自然风光的坪山区远足径,游客可循着步道探寻革命足迹,真切感受革命先驱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每次来坪山,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坪山区对罗氏大屋的保护十分重视,这对大家怀念中山先生、继承他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十分有意义。”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来访者的心声,让这座革命旧址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回溯红色过往,庚子首义的革命勇气,与深圳“先行先试”的城市气质可谓一脉同源。正因传承着这份精神和气质,坪山不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下诸多“第一”,更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持续突破,交出了亮眼的发展答卷。

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树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全新丰碑;投入运营国内最大一站式生物医药产业综合体,近三年来产业产值复合增长率8.4%,让“生物医药首选坪山”成为业界共识;房地产领域全周期治理改革获评2024年度中国县域改革案例,民生诉求系统改革获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金奖,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的诸多"痛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9.7%,这一数据超过位居世界前列的以色列和韩国……

这份浸润在坪山血脉里的敢闯敢试、勇毅突破精神,也深深激励着坪山的企业家们在各自领域勇攀高峰。

“建筑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就是有勇气、有魄力、有毅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敢为人先,闯出一条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中建科技首席专家叶浩文在荣获“国家工程师奖”时如此表示。

“看着高端模具的生产命脉攥在欧美企业手里,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最终啃下技术硬骨头,让‘坪山造’在国际高端制造领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京鼎工业董事长黄志强坚定表示。

从革命烽火中的挺身而出,到改革开放的勇立潮头,坪山始终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新时代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光祖中学“家国之光”:从青年觉醒地到民生幸福城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坪山的革命事业如星火燎原般蓬勃发展。

坪山光祖中学的文化广场上,一座“家国之光”石碑巍然矗立,碑身镌刻的楷书笔锋遒劲,红色传奇在此镌刻下不朽印记。

1925年10月,周恩来率部讨伐盘踞在淡水的军阀反动势力,他率部入驻光祖中学,并把指挥部设在教学楼二楼东南角的一间教室内。在此期间,周恩来接见了光祖青年新社的师生成员,并发表了演讲,号召广大社员努力学习,接受进步思想,点燃了坪山青年反封建反压迫的爱国热血。

自那以后,光祖中学的师生们深受周恩来壮志豪情的鼓舞,纷纷投身革命浪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生等众多校友冲锋在前,数百名师生投笔从戎加入东江纵队,其中40多名战士在黄花岭等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中最小的仅十几岁。如今,校内后山的校友革命烈士纪念亭静立如初,默默铭记这些为民族独立解放献身的青年师生,更激励着全体坪山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争先。

时光流转至当下,始建于1906年的光祖中学已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校园里的家国之光纪念墙、抗战纪念树等场所,处处彰显着那段红色光辉历史。学校传承“家国之光”办学理念,以周恩来、曾生等革命先辈为榜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是一批批革命接班人的努力奋斗,坪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产业创新的突破、城市面貌的蝶变、民生福祉的提升,坪山持续回应着革命先辈当年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与期盼。

站在光祖中学远眺,一幅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图景徐徐展开。全长3.6公里、被誉为深圳“BT大道”的两侧生机蓬勃,超200家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俨然构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沙田智造小镇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光峰科技、光弘科技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预示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在此强势崛起;14、16号地铁线路贯穿区域,三甲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与坪山区中心医院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深圳技术大学等教育资源则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人才动力。

坪山的每一步前行,都深深扎根于先辈们铸就的精神沃土。这份穿越百年的初心与勇气,更融入每个普通居民的追求当中,他们正以平凡力量,为坪山发展添砖加瓦。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原碧岭社区党委副书记潘名汉依然活跃在基层,悉心调解邻里矛盾、化解社区纠纷,用耐心与责任守护着社区的和谐稳定,曾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以志愿之名,护绿水青山”。坪山居民唐治红甘当“河小二”,不仅推动成立龙田护河志愿服务队,更连续8年坚持“巡河”,用执着与热忱守护一方生态、传递志愿温暖,荣获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

从光祖中学燃起红色革命火种,到坪山大地续写发展新篇,一代代坪山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接续回答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命题。

东江纵队“抗日烽火”:从保家卫国线到精神传承链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华,日军铁蹄入侵广东,坪山人民攥紧拳头奋起反抗,以滚烫热血、不屈生命,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在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危急关头,遵照党的指示,曾生毅然从香港奔回故乡坪山,一手组建起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南粤大地上的抗日烽火自此熊熊燃烧。这支人民武装深深扎根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顽强抗击日寇,并于1943年12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带领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续写着抗敌传奇。

如今,走进坪山区东纵路上的曾生故居原址,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静静矗立,带着岁月的温润。屋内,曾生出生时的床铺、生前用过的旧物静静陈列,墙上各个时期的珍贵史料徐徐展开,将他一生的革命足迹清晰铺陈。这处故居,不仅是坪山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承载着当地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抗争精神,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坪山是东江纵队的策源地,这里不仅留存着曾生故居这样的个人精神坐标,东江纵队更在这片热土留下诸多热血印记。位于坪山东北角的水源世居,曾是东江纵队重要的秘密联络站,更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部营救路线的核心接待站。1941年香港沦陷后,茅盾、邹韬奋等大批文化名人在转移途中,曾在水源世居隐蔽休整。这座民居的青砖灰瓦,见证了东江游击队员与当地群众携手护佑文化“火种”、同心抗敌的峥嵘岁月。

岁月流转,东江纵队的红色印记却从未在坪山褪色,反而化作城市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如今的坪山,正以多样方式让东纵精神“活”起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在这片热土上接续展开。

在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里,东江纵队纪念馆无疑是最鲜活的“窗口”。它稳稳扎根在坪山这片红色热土上,与曾生故居、水源世居等革命印记遥相呼应,让东纵精神从史料里“走出来”,在一批批参观者心中种下爱国担当的种子,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坪山持续奔涌。

为将红色文化和东纵精神送到群众身边,坪山创新推出“百名讲师百堂好课”,持续开展“东纵小小讲解员”、“大榕树下讲党课”等活动,让东纵精神变得可听、可感、可学,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这些浸润人心的红色传承化为奋进力量,坪山的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地区生产总值目标。这片红色热土正以奋发之姿,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彰显新担当、展现硬实力,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精神与力量在此转化,迈向未来,坪山的前景更加可期。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