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全运会契机,加快粤港澳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

11-06 17:08

摘要

本届全运会的举办,是粤港澳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有助于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等具有深远意义

//深圳湾体育中心(新华社发)。全运会篮球女子22岁以下组、马拉松比赛在这里举行。其中,全运会马拉松比赛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周边道路起跑,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横跨深圳、香港两地,最后回到深圳湾体育中心。

2025年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将在广州开幕。全国运动会是我国现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综合性运动会,其赛事的举行能够极大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本届全运会的举办,是粤港澳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有助于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等具有深远意义。

粤港澳共同举办是十五运会的最大特征

第一届全运会于 1959 年在北京举办,主题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75年后,每隔四年举办一届。北京、上海以及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天津、西安等省市均先后举办过全运会。与以往全运会相比,十五运会具备三大特点。

一是由港澳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广东省分别在 1987年、2001年分别举办第六届全运会,第九届全运会,本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是区别于历届全运会的最大特点,有助于跨境区域赛事协同治理的积极探索,以体育赛事为媒介促进粤港澳三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加强港澳与内地人文合作。

二是经费出资主体多元化,跨境参赛人员最多。从出资主体看,筹备和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经费主要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筹,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从赞助情况看,十五运会的招商规模较大,截至2025年6月,已签约和可签约赞助企业覆盖21个类别,赞助总金额近16.5亿元。从参赛人员规模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超过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过3000人,是跨境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全运会。

三是以“无感通关”确保跨境赛事顺畅举办。本届全运会跨境赛事包括跨境公路自行车赛和田径马拉松赛事等,从比赛的路线设计,到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快速通关等,需要三地政府共同筹划、紧密合作。为确保跨境赛事的顺利进行,三地大力推动通关便利化,将实现时速40公里的无感通关,在优化路线、竞赛组织、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密切合作,让运动员能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无感通关。

“苏超”对赛事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三大启示和借鉴

2025年,由江苏省体育局和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是赛事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为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三大启示和借鉴。

一是提供专业的赛事服务。“苏超”由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13个城市的市政府联合主办,主办方持续优化赛事软硬件环境,在场地设施、竞赛组织、裁判水平、商业合作以及观众服务等方面,提升组织运营的专业度与服务的规范性。并通过创新体验场景,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契合观众需求与赛事情绪的产品,推动“观看比赛”升级为全方位的“参与赛事”,形成多元、稳定的赛事经济生态,实现从现象级“出圈”到“经典IP”的跨越。

二是政府在赛事经济中发挥“助推器、促进者”的重要作用。比赛期间,江苏出台系列政策鼓励赛事与文旅消费紧密结合,如江苏省商务系统联合商业载体打造了573个“苏超第二现场”,将观赛、购物、娱乐融为一体。同时,江苏策划推出50多条“跟着苏超游江苏”跨区域主题线路,包括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旅游街区等旅游元素,激活当地文旅消费。此外,江苏指导各地主动推出“看球+旅游+美食”的套餐活动,如常州推出“9.9元球票+萝卜干炒饭”组合券,带动本地特产线上销量翻倍,镇江借赛事热潮激活夜游市场。在各项消费举措推动下,“体育+文旅”的乘数效应在“苏超”赛事中集中显现,极大增强区域吸引力。

三是注重多渠道宣传推广。首先,“苏超”通过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宣传,成为引人注目的体育盛事,并结合社交动员和平台算法,将内容精准推送至体育、文旅等细分兴趣圈层,推动全民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赛事宗旨。其次,以极低的观赛门槛鼓励大众观赛。“苏超”门票价格仅为5元至10元人民币,部分场次最高不过20元,所有比赛均通过电视与网络平台免费直播,社交媒体与自媒体的联动加快“苏超”实现了几何级数的推广传播。

//全运会吉祥物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白色海豚与粉红色海豚分别取名「喜洋洋」、「乐融融」(央视新闻)

加快粤港澳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粤港澳联合举办全运会,推动赛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全新实践,对要素跨境流动提出了精准需求,倒逼设施升级与制度创新,加速形成“硬联通”支撑、“软联通”突破的要素流动新格局。赛事经济的协同创新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平台,港澳的国际成熟赛事IP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场馆承载能力相结合,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赛事矩阵,推动赛事经济成为新兴增长动能。

一是推动体育赛事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运会的承办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协同发展,“粤港澳体育湾区发展模式和先行先试实践研究”已经列入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成为国家级课题。当前,粤港澳三地在体育资格互认、体育产品和服务标准以及市场监管制度等方面尚待统一,体育产业要素跨境流动不畅。粤港澳三地亟须推动体育赛事在政策、设施、人才培训、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统筹分配三地体育赛事的资源,实现体育要素资源的互通共享。

二是创新赛事经济商业模式。借鉴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模式,联合政府、体育公益基金会、赛事组织者、赞助商等助力体育赛事经济发展,以政策引导、媒体倡导、资金支持、跨部门协调等激发各方积极性。重点在内容视频制作、科技合作等新兴合作方面提升体育赛事收入来源。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委托运营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公开招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团队,提升运营效益。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将场馆打造为文化展示、会议会展、旅游观光的复合载体,打造“体育生态”模式,为大湾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场地使用、商业开发、多元经营等提供示范样本。

三是提升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研究显示,大型体育赛事通过投资与消费的乘数与辐射效应,可大力拉动经济增长。奥运会、全运会和亚运会对于对应举办地城市产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别为1.50%,1.01%及1.09%。在参与型体育赛事中,外地参与者的体育直接消费对吃、住、行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大型赛事活动对文旅消费的拉动尤为突出。《“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建议粤港澳三地可联动出台旅游套餐优惠、创新粤港澳跨区域主题线路、便利提升入境消费支付便利性等举措,提升观众及游客的人均消费,形成拉动大湾区新型体育消费的新动能。

四是加强宣传,推动全民参与。吸引更多大型赛事进驻大湾区,支持三地共同举办国际性、区域性、常态化的体育盛事。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活动,包括与内地和选定的东南亚城市主要意见领袖(KOL)合作,在其社交媒体账号推出宣传推广帖文。通过在赛事的举办场馆、城市主干道、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宣传大湾区体育赛事文化,增强大湾区的赛事经济影响力。借鉴北美和欧洲的经验,建立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故居等(如斯普林菲尔德篮球名人堂、纽约洋基队体育场等),形成大湾区独特品牌的体育文化。举办大湾区全民健身日,丰富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优化居民跨境观赛、参赛通关政策,持续推动竞技体育热度向群众体育延伸,保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长效可持续合作。

本文作者

杨秋荣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