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深圳登协
11月1-2日,“贝欧宝·2025不止于攀登”即将盛大开启,这场由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与深石集团联合主办的盛会,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目光,成为年末备受瞩目的户外文化盛事。
最近有一组硬核数据在“驴友圈”广为流传。
截至2025年6月,深圳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数已达64人、共计75人次,占全国民间登顶者的15%以上。深圳一跃成为全国珠峰登顶人数最多的城市。
虽然知道深圳人喜欢户外和运动,但对于以忙碌、节奏快著称的深圳而言,能够在略显“小众”且“耗时”的登山运动中脱颖而出,让人不得不再次审视这座城市的运动性格。
敢闯敢试的深圳人,
把“攀登”写进城市基因
深圳,人口结构年轻,冒险精神与探索欲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约1756万,仅占全国约1%,却贡献了珠峰登顶者中超过10%的民间力量。
深圳登协创始会长王石概括为“经济发达是基本面,移民城市的探险精神是重要原因”;会长厉伟则强调“不断探索新边疆、探索人生边界”的城市精神,正是深圳民间登山“第一城”的底色。
近年来,深圳登顶者中不乏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与普通白领,团队中“夫妻档、父子兵、兄弟连”屡见不鲜,登山已从个体挑战升维为一座城市的集体精神图腾。

图源:图虫创意
从珠峰到羽毛球场,深圳人的运动习惯
与“15分钟健身圈”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2021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报告》显示,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2.9%,“长跑、健身走”参与率48.4%,“羽毛球”参与率45.2%,“篮球”31.2%,“游泳”21.4%。
在“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的用户侧数据中,羽毛球长期位居包场(团体)项目榜首,累计锻炼人数544.4万人,占平台锻炼总人数的18.9%;篮球(散场)则以462.2万人位居个人项目之首。平台注册用户约137.8万人,其中30—39岁占比38.87%、20—29岁占比26.03%,说明运动需求主力与城市中坚人群高度重合,群众基础雄厚,运动偏好鲜明。

图源:图虫创意
深圳体育场馆供给充足,学校场地“一键开放”也成了全国样板。
依托“i深圳”平台,深圳率先实现“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截至2024年6月,平台接入场馆1975所、场地8326片,其中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100%接入,并按“一门两开、早晚两进、朝一暮二”原则向市民开放。
截至2024年12月,已有695所中小学对外开放2783片场地,累计订单792万+、入场锻炼1200万+人次;收费标准不高于市场定价的70%,切实做到“惠民、便民、利民”。



全运会来了,深圳赛区“科技+人文”
双轮驱动就绪
赛事规模与场馆保障“硬核到位”。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在广州点燃圣火、深圳承办闭幕式,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深圳赛区承接25个比赛项目,分布于9个区(新区)的25个场馆。18个纳入省督办的竞赛场馆成为全省首个“一次性全部达标”的赛区;赛事指挥系统(MOC)已迭代至2.0版本,“无障碍专项验收”“绿色低碳”“数字孪生”等创新实践为赛事运行提供“智慧中枢”。
以福田赛区为例,“人文温度”与“科技范儿”并重。
作为深圳赛区核心承载区,福田赛区承办男足U18/U20、竞技羽毛球、群众羽毛球、射箭等赛事,赛期10月14日至11月20日,预计接待运动员、技术官员2000余人。赛区整合46个部门力量组建1960人保障团队,推出“四重福礼”(文化、运动、旅游、优惠),联动14条City Walk线路与500余商家消费券;深圳市体育中心完成智慧化升级,实现5G+Wi‑Fi全覆盖、AR导航与排爆机器狗等科技设备应用,6位奥运冠军将亮相羽毛球赛场。
此外,深圳推出“看全运·游福田”系列活动,以“赛事+文旅”激活消费新场景,让全运红利惠及市民与游客。
从珠峰到全运,
深圳为何总能“登顶”?
无论是64人登顶珠峰,还是全运会25个项目承办,深圳的“第一”并非偶然。
2025年,深圳不仅要在珠峰之巅继续闪耀,更要在全运赛场上,再次探索体育的新高度。
统筹丨胡 文
采写丨张俊达
编辑丨梁 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