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发现“虫洞” | 丁时照

丁时照

10-31 09:24

摘要

“世外桃源”应该是一个异度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行宇宙

“世外桃源”应该是一个异度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行宇宙。它和我们这个世界互不交叉,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和演化。直到发现了一个通道,二者才有了交集。

晋太元中,武陵渔父在林尽水源的山上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就从这个小口进入,初极狭,才通人。接着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来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平行宇宙——世外桃源。

所谓的平行宇宙,或者叫多重宇宙,是指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有其他宇宙。两个宇宙间可能存在一个连接隧道,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将这个连接命名为“虫洞”。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也提出过类似假设,因此,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迄今为止,这组假设还未被证实。但是,却引起科学家、文学家和普罗大众的极大兴趣,因为虫洞能让人脑洞大开。

世外桃源不是孤证,类似的描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不少。

依旧是晋代,青年樵夫王质上山砍柴,发现了一个“石室”,也就是石洞。王质好奇,钻了进去,见二童子对弈,他就站在旁边观棋不语。棋局未终,他砍柴用的斧头的木柄已经腐烂,于是赶紧回家。到家一看,亲情凋落,物是人非,原来他离开家乡已经数十年了。这就是典故“烂柯人”的来历,浙江衢州有地名叫烂柯山,是省重点名胜风景区,被誉为“围棋仙地”。

著名唐朝诗人刘禹锡遇见白居易时以诗酬赠,中有名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感叹的就是时移世易,自己就像外星人。

还是魏晋时期,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迷路,走了十几天都没有找到回家的路,粮食乏尽,饥馁殆死。忽然发现山腹中有一条小溪,溪流中飘出一个大杯子,里面盛有胡麻饭,这说明离人烟不远了。他们沿着小溪逆流而上,翻过山来到一条大溪边,遇见两位姿质妙绝的女子。

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位女子对他们好像颇为熟悉,热情地邀请他们回家,并在当晚与他们拜堂成亲。两位女子言声清婉,令人忘忧。毕竟不踏实,待了10天后,刘阮想回去,却被这两位温柔的女子婉转留下。

住了半年,气候已是春时,沉睡的草木渐渐苏醒,风送花香,百鸟啼鸣。春天的物候牵动了刘阮二人的乡愁,他们求归甚苦。两位女子说:“让你们停留这么久,真是罪过,当如何是好?”虽然万般不舍,她们还是举办了一个欢送会,歌舞声中共送刘阮离去。

刘晨、阮肇从温柔乡出来,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已消失不见,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村子里已经没有认识的人。仔细问讯,得知子孙已历七世。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至晋太元八年,刘阮二人忽复离去,不知所终。

不论是陶渊明脑海中的世外桃源,还是人们传说中的烂柯山,或者是秀美非常的天台山,他们都有一个连接现世宇宙和别样宇宙的通道,其表象,有的是山中的小口,有的是山间的小溪,有的直接就是山中的山洞。奇遇的主人翁,包括捕鱼的、砍柴的、采药的人,只是安放一个身份。共同的特点是通过“时间旅行”或者“空间穿越”,体会“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恍如隔世。这样的景象,在道教中被称为“洞天福地”,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是谈禅说怪,在现代科学假设中是“虫洞”理论。

三个惊世故事都不约而同地把时间设定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世风日异,产生了许多影响至今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给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换个角度看,那些“神化的”“神仙的”甚至“神经的”幻想,也大有可取之处。因此,文人的不靠谱有时最接近真相。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