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至2023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前海合作区以“向前向海向未来”的昂扬姿态,在深港融合、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征程上交出亮眼答卷,勾勒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独特发展图景。

前海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755.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008.8亿元,年均增长超10%;2024年前海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比2021年接近翻番;2025年1月至7月,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6.8%、5.5%、14.4%,发展动能持续澎湃。
制度创新破局开路
改革试验平台成色更足
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排头兵”,前海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片区榜首。
截至7月底,在创新生态构建上,前海集聚11家独角兽企业、超190家创新载体及20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出台全市首个支持研发中心发展的专项政策,率先实现医疗数据双向跨境流动、学历信息跨境验证;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推出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每年为企业省费约3800万元,香港“智方便”落地实现深港跨境政务互通,“AI+产业资金审批”改革让外资企业10天内即可拿到扶持资金;
在治理模式创新上,省、市两级累计下放182项行政事权,建立行政区与经济区“权责对等、优势叠加”的新型治理机制,推动深港公职人员互派交流,让香港专业力量深度参与前海建设。

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
门户枢纽能级持续跃升
前海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要素流动便利化上,“空运快运货物6小时内通关”等5项案例全国推广,前海综合保税区试点“一线直通、智联监管”成为全国首创,2024年进出口排名升至全国第四、海关绩效评估获A类;
在重点领域开放上,“中国前海”船籍港改革落地,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艇次占大湾区98%,“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形成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创新实践,大新银行深圳分行、招商金控等机构先后落户,FT账户跨境收支超1.15万亿元;
在法律服务开放上,落地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集聚265家法律服务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金额达1423亿元居全球前三;
在国际合作上,引进45家港澳及国际性组织,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2024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2025年1月至7月国际及地区旅客量同比增长27.9%,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增强。

深港融合走深走实
共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前海从机制、规则、基建、民生多维度推动深港深度融合。
规则衔接上,实施前海全域15%企业所得税优惠,免征港人个税超香港部分,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22家港企承接前海工程项目;
基建联通上,开通港澳跨境巴士、直升机航线,地铁可便利换乘至香港,港深西部铁路加快规划建设;
民生融通上,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在园团队达535家,“前海卡2024”让港人免漫游访问国际互联网,9所国际学校在读港籍学生约2200名,4家医疗机构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港风港味街区让深港生活无缝衔接。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产业高地根基愈发坚实
聚焦现代服务业主业,前海构建起“现代服务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布局”的产业体系。
2024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884.4亿元,2025年1月至7月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前海地区生产总值的65.1%;
通过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做优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三大平台,布局18个产业集聚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重点布局细胞与基因、数据产业等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学者专家解读前海发展:
首阶段成效显著
未来锚定规则创新与全球枢纽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表示,前海2025年首阶段目标完成度远超预期,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初步成型并持续完善。即便在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背景下,前海仍展现出强大的外资吸引力;总体上来看,前海正在从一个深港的链接点逐步转变成为世界地图里中国和外部世界链接的重要枢纽。
王达指出,前海扩区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容,而是功能布局的战略性重塑。通过整合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区等战略枢纽,前海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通道,实现了空间资源与产业功能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前海进一步构建“一心一带双港区”空间结构——以前海新中心为核心,依托绿色活力海岸带,联动深圳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国际航运枢纽港,推动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带动电商、港口贸易等业态升级,更促成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的深度重组,实现了从“物理扩张”到“化学变化”的质变,为深圳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谈及深港融合与对外开放,王达强调,前海已从早期单纯的经济合作,逐步拓展至社会民生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推出的“1510计划”,以1元创新坊、5亿元资金扶持、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真金白银”的举措,为港人在前海创业、就业扫清障碍,而人员流动又进一步带动了两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融合,让港人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对于前海未来发展及2035年目标,王达建议需始终立足国家开放发展大局,一方面持续深化制度性开放,在数据跨境流动等新领域突破创新;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软环境,提升营商便利度与生活宜居性。他认为,只要充分调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区域中观产业协同、企业微观主体活力这三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前海必将稳步迈向2035年发展目标,成长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开放门户。
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前海分院副院长时鲲指出,围绕国家“一平台、一枢纽、一引领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前海已圆满实现首阶段目标。4年来,改革创新成果突出,连续4年蝉联全国自贸片区榜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对外贸易占深圳近16%、吸引外资超60%,集聚上万家港企和港人。
时鲲表示,过去4年间,前海完成了从“大规模开发建设”到“精细化运营提升”的关键转型,深港合作也从单向联动升级为“双向奔赴”的协同格局。扩区之后,前海产业版图加速多元拓展,在原有优势领域基础上,新增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赛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不断深化。面向未来,前海将重点聚焦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与“两业融合”深化,科创领域则着力突破从“10”到“100”的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长远规划通过15到20年建设,打造兼具国际范与未来感的“4.0版深圳城市新中心”,同时持续强化全球高端要素配置能力,为深港穗科技集群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院长于海纯认为,前海方案实施4年,前海外资外贸能在复杂外部环境中逆势上扬,核心得益于其“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精准定位,以及对国际规则的主动引入与适配。前海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持续深化,今年上半年对港进出口同比增长90.2%,充分彰显深港“双向赋能”的合作优势。
“前海需以规则创新为核心抓手,重点推动CTPP等高水平国际规则的在地化实践。”于海纯说,其所在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已建立常态化支持机制,为前海提供专项政策参考,助力规则创新精准落地。他进一步指出,前海坐拥深圳特别立法权与后发优势,唯有持续秉持大胆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国际规则高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更好发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
来源:深圳前海
记者:何艳

前海15岁“生日”喜事连连! Klook雇主品牌日即将在前海开启! 深圳首条!前海⇌澳门新航线试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