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简单,有人不简单,2000多年前的陈汤不简单。
陈汤立有不世之功。他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万里振旅,斩杀横绝西域的郅支单于,结束了周、秦、西汉几个朝代以来的匈奴边患,“终汉之世,独一陈汤得单于耳。”他喊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华强音,振聋发聩,震古烁今。

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后任的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的军队包围。段会宗求救朝廷,群臣百官商议几天,都拿不出解决办法。汉成帝召见,陈汤认为不必担忧。他分析说,汉兵装备精良,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兵可以抵挡五个胡兵。即使现在他们武器有所改进,但汉兵仍然可以以一敌三。汉成帝说:“此围可解吗?估计要多久才能解?”陈汤回答.“现在已经解了!”他弯着手指头计算日子,说:“不超过五天,一定会有喜讯呈奏上来。”到了第四天,军书送达,报告解围。

陈汤的复杂在于,他有很多毛病。一生三犯死罪,多次被贬,几起几落。
第一次死罪是假传圣旨,调集各路大军攻打郅支单于。第二次死罪是陈汤向汉成帝上书,说康居王送到汉朝来的王子是假王子。后核实是真王子,陈汤因此犯有诬告和欺君之罪,“下狱当死”。第三次是在营建昌陵时谣言惑众,损害皇上,定性为“大不敬”罪,但因前功减死罪一等。
陈汤在人伦上有亏欠,父死不奔丧,缺乏起码的孝道。品德上有污点,贪赃爱财,什么钱都敢要。政德上有缺陷,虚言妄说,散布政治谣言。职业道德上有毛病,身为副将,不仅越位行事,还按剑叱骂正职。纪律意识缺乏,对抗审查,干扰办案。官德有问题,独断专横,大搞一言堂。
晚年的陈汤,官非不断,被免为庶人,发配边疆,徙居敦煌、固原。议郎耿育看到陈汤处境可怜,上书汉哀帝,为其鸣不平,汉哀帝诏许陈汤回到京城。一年后,陈汤死于长安。

盘点陈汤一生,简历如下:乞讨借贷为生——太官献食丞——茂材——罪犯——郎中——西域副校尉——关内侯——射声校尉——罪犯——士兵——从事中郎——罪犯——发配边疆——被赦免——老死长安。
陈汤以杀头的事,立封侯的功,加之私德亏欠,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会引起舆情。
否定陈汤的人主要有三位:中书令石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潭,他们认为甘延寿、陈汤擅自假托皇帝命令兴师动众,没有被诛杀就不错了,不能再封爵位赐食邑。匡衡(就是凿壁偷光的那位)后来一直盯死陈汤,他在两朝皇帝面前参奏陈汤,最后将其定罪。
第一个出面挺陈汤的是西汉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他说陈汤斩郅支之首,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是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因此,应该给陈汤“除过勿治,尊宠爵位。”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给陈汤说好话。他说,陈汤之功历朝未有,但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以言事为罪,却无赫赫之恶。因此,应该记人之功,忘人之过。

议郎耿育在上书朝廷时为陈汤喊冤。他说,“汤功累世不可及,而汤过人情所有。”但是却为刀笔吏所制,被嫉妒大臣所下狱。
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评价陈汤:“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评论说:“陈汤傥荡,不自收敛,卒用困穷,议者闵之。“陈汤的行为不检点,又不自我约束,最终导致困顿贫穷,议论者对此表示同情。
陈汤既是正面典型,也是反面教材,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