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第16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在深圳正式发布。CFCI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是一项长期跟踪研究我国金融中心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评价指数。首期CFCI于2009年发布,其后每年更新一次,本期是第16次发布。
第16期CFCI在继承往期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的4级评价基础上,做出了两项优化调整。一方面优化调整了金融产业绩效评价维度项下的指标项,本期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角度,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个方面新增10项指标。另一方面,本期新增徐州和泉州两个城市,将CFCI评价的金融中心城市数量扩充至38个。
本期报告核心要点
区域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分层明显。本期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TOP 10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重庆、天津和武汉。前十榜单成员南京、重庆以及武汉、苏州的排名位次发生对调,其他前十城市均维持不变。本期38个金融中心中有13个中心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得分增长,23个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小幅减少。西安、宁波、济南、长沙、福州、合肥、大连、厦门、青岛和无锡综合得分十分接近,这十个城市邻近排名间的平均分差仅1%,存在追赶综合竞争力领先城市的潜力,未来他们之间的排名变动将随时发生。
表1 第16期中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TOP 10

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增长作用更加突显。2023年,38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总和达到6.5万亿元,占当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4.6%,比重较上一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38个金融中心城市中仅13个城市金融业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其余城市金融业增速均是大幅高于GDP增长,对拉动本地经济增长作出了有力贡献。其中,无锡、苏州、南京的2023年金融业对本地GDP增长贡献作用显著,三者金融业增速较各自GDP增速分别领先7.5个、6.9个和5.4个百分点。本期金融产业绩效TOP 10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苏州、重庆和武汉。
表2 第16期CFCI金融产业绩效TOP 10

国内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机构发展呈现强劲复苏态势。本期金融机构实力TOP 10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广州、重庆、成都、南京和武汉。本期仅7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实力得分出现减少,29个城市相应得分均实现正增长。截至2023年底,38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365万亿元,约占当年全国的80%。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约占全国总量的77%,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占全国的95%,证券业机构总资产约占全国的97%。
表3 第16期CFCI金融机构实力TOP 10

头部中心的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表现亮眼。本期金融市场规模TOP 10依次是上海、深圳、北京、郑州、大连、广州、杭州、苏州、武汉和成都。受国内资本市场整体IPO发行节奏放缓等因素影响,本期19个城市的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得分有所减少。l京沪深在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方面继续保持遥遥领先地位。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拥有境内上市公司469家、436家和419家,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400家的三个城市。35个区域金融中心中,杭州、苏州在资本市场利用方面表现继续亮眼。2023年,杭州和苏州全年新增IPO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14家和20家,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225家和215家,各项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4和第5,仅次于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
表4 第16期CFCI金融市场规模排名TOP 10

金融生态环境各类“长尾变量”恢复增长态势。本期金融生态环境排行榜TOP 10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重庆和苏州。2023年是我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过去后首个全面恢复对外开放的一年,受此利好,国际化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占比高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海口等,此前受疫情管制等影响较大的经济外向度类和国际化相关指标均开始恢复转暖,带动自身金融生态环境分项得分实现大幅增长。
表5 第16期CFCI金融生态环境排名TOP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