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上空航班轰鸣,海面之下车流奔涌,一条通道与一座机场正重新定义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截至今年6月19日,深圳机场客流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比去年提前十余天达成这一里程碑。与此同时,深中通道迎来开通一周年——这座去年6月30日通车的超级工程,在珠江口“几”字形骨架上划下关键一横,日均车流量达8.63万辆,高峰日更突破18万车次。
图源: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深中通道:
一桥激活东西岸的“湾区动脉”
去年今日,深中通道的贯通改写了珠江口两岸的交通格局。曾需绕行虎门大桥、耗时3小时的深圳至中山路程,如今缩短至30分钟。这座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车流数据印证着它的战略价值。开通一年间,日均车流量达8.63万辆,2025年“五一”首日更飙升至18.16万车次。物流企业率先受益——顺丰数据显示,宝安发往粤西的物流成本直降30%,日均跨市货车流量激增1.8倍。
产业与人口随之重构。影石创新科技的总部在深圳,生产基地却在中山,通道开通后研发与生产联动效率大幅提升。宝安开通的深中跨市通勤巴士,日均运送6000人次,“双城生活”从构想变为日常。
更令人期待的是,形似“鲲鹏展翅”的西人工岛将于年内作为科普基地开放,让市民近距离触摸这项大国工程的科技基因。
图源: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海陆空协同:
立体网络编织“黄金内湾”
深圳的交通雄心远不止一座通道。在《深圳建设交通强市行动计划》蓝图中,2025年将建成“开放畅达、立体融合、低碳智慧、安全宜行”的交通强市。三大维度正加速推进:
深圳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6147.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国际航线成为增长引擎:一季度国际及地区客流同比增长34.08%,增速全国第一。每周超1万名香港旅客经此飞往全球,“多航点+低成本”的吸引力让跨境流动日益频繁。
深中通道仅是起点。深珠通道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这条公铁两用通道将使深圳至珠海缩至30分钟。深大城际2026年通车后,大亚湾至机场仅需40分钟;深汕高铁更将粤东纳入深圳“1小时圈”。
在深圳西部的盐田港区, “5G+氢能”自动驾驶码头正悄然改写物流规则。氢能集卡穿梭于堆场与岸桥之间,单船作业效率提升25%的同时,碳排放量下降50%。这一场景正是深圳打造 “绿色港口-低碳产业”闭环的缩影。
图源: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未来已来:
智慧引擎驱动湾区融合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的指挥中心内,AI视像分析平台实时捕捉全路段动态,隧道中智能巡检机器人3分钟内可抵达任意点位处置突发状况。这套“超级大脑”正是深圳智慧交通的缩影。
深圳机场在国内率先实现刷脸登机,国际中转区创新“海关+安检一机双检”,旅客效率提升30%。前海已规划“空中的士”起降点,2025年将开通大湾区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线。
“深圳研发+珠江西岸制造”的协作模式因交通升级而加速落地。佛山开通香港机场城市候机楼,东莞试点“湾区通勤高铁”,惠州至香港跨境巴士每日12班——资源要素的流动正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3300万标箱,机场国际航线突破100条,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一条条交通动脉,将“黄金内湾”从梦想照进现实。
站在深中通道东人工岛眺望,航班起降的银翼与跨海大桥的车流在伶仃洋上交汇。机场半年3000万客流与深中通道日均9万车次的数据背后,是资源在珠江口加速循环的脉动。
随着西人工岛科普基地的开放,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这场交通革命的温度。当“中山早茶、前海会议、澳门演唱会”成为一日生活圈的真实场景,一个以深圳为枢纽、辐射港澳佛中莞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深中通道开通周年之际,珠江口两岸的灯火连成一片璀璨星河。正如中山大学郑天祥教授所言:“这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经济地理的重构。”当第1000万辆货车驶过深中通道,一个更具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正加速驶来。
采写丨韩翔
编辑丨刘嘉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