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AI时代来临,什么样的人才最被需要?

奔赴新闻

03-03 10:51

摘要

学什么专业不会被AI淘汰?

当ChatGPT在5秒内写出一篇论文,当Midjourney生成的数字画作拍出43万美元高价,当无人驾驶汽车开始量产……人工智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社会。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8500万个岗位被AI取代,但同时也将催生9700万个新职业。随着AI时代的来临,全球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个根本性问题之浮出水面:在“工具”比人类更擅长标准化思考的时代,人的价值究竟何在?

更直白的问题:学什么专业不会被AI淘汰?

3月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通过线上直播,解答“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徐扬生

人工智能时代:

从“标准化人才”到“不可替代性”

徐扬生用一个“动物园考试”的隐喻揭示了当前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鱼、猴子、熊被迫参加统一的游泳和爬树测试,最终多数动物被判定为“失败者”。徐扬生直言,人是不同的,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全科全能的“标准化产品”,而是能发挥独特价值的“异类”。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徐扬生指出其本质是“向后看的理性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其本质仍是对已有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而人类的智慧则更注重前瞻性、创造性和感性体验。“人工智能是向后看的,它依赖于已有数据;而人类的智慧是向前看的,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不应放弃思考与体验,如同发明汽车后仍需走路。文明的传承在于实践与感悟。”

(图源:IC PHOTO)

在此背景下,人如何应该保持自身具有竞争力?

徐扬生列举了以下几点:领导与决策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坚韧刚毅的品质、终身学习。他强调,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涵养及坚毅品格,这些才是教育应强化的核心。

这样看来,AI的冲击下,学科之间界线逐渐模糊,出现跨学科整合,传统的学科划分将被取代。各大学推崇的“书院制”越来越凸显优势。“理想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尊重学术自由,共同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尊重人性,不扼杀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感性,以及与人与社会的交互能力和责任感;实行全人教育体系,养成开放、不惧、乐观、包容、向上的品质;以及培养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理解,准备做个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徐扬生提出了他对一所理想大学的构想。

 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教育,亟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当教育异化为“分数军备竞赛”,当课堂沦为标准答案的复制工厂,人性的光芒——好奇心、想象力、对不确定性的探索勇气——正在集体消退。“教育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人工智能是有脑无心的。”徐校长强调,人的智慧是感性跟理性相结合的,未来的教育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知识,还需要对艺术、文化和社会科学的深刻理解。一项针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追踪研究发现,67%的获奖者有持续艺术实践,对此,徐扬生说,“创造力源于想象力,而想象力与艺术教育密不可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世界走向透明化和扁平化,甚至AI将会重构社会分工。人工智能的低成本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入AI,带来更多机遇,随之也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问题。有的孩子从小就进行AI训练、开发;有的依赖技术完成作业、论文。因此,在AI可轻易替代规则性劳动的今天,人类教育的核心使命必须转向机器无法复制的领域——培养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而非重复旧答案的技巧,激发跨领域联结的洞察而非单一学科的深耕,锻造从失败中迭代的韧性而非对标准路径的依赖。

站在文明迭代的关口,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范式革命。这不仅关乎课程表的调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从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生产”,转向点亮每个生命的“创造力觉醒”。唯有如此,才能让新一代在AI时代守住人类的尊严:以独有的想象力、价值观和突破性思维,继续做这个世界的问题提出者与意义创造者。

源: 察理思特

作者:王茜

 编辑:周佳雯、李紫晴

校审:吴俊霞、吴沁彤、叶青

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