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选读 │ 于无声处:黄旭华传(节选)

深圳图书馆

02-09 15:54

摘要

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的核心性能和作战能力的最重要试验项目,它分为设计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循序渐进的试验科目

1990年,黄旭华(右一)于核潜艇建造厂吊装“405”艇燃料元件时留影(黄旭华提供)

大义凛然历深潜

选自本书第六章第三部分

王艳明、肖元  著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091”“092”的研制自1967年以后一直在同时进行,在“092”的研制期间,“091”也一直处在定型、试验、改装、升级、建造的过程中。

“091”成熟及综合实验

“091”首制艇“401”服役及定型后,国家对“091”进行了小批试制,到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有“402”“403”“404”“405”等四艘艇陆续下水。“091”系列完全是我国独立自主、艰苦探索建造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试验、训练性质,主要目的还是在解决“有”的基础上为下一代核潜艇的建造积累技术与经验,培养一大批核潜艇研制人才,同时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核潜艇部队。

“401”艇下水后只在建造厂所属海域及核潜艇基地进行了较为初步的系泊和航行试验,而在这些试验中暴露了设计、制造、配套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及关键技术尚未过关的问题。同时,由于受核潜艇总体建造厂的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091”各艇来说难度更大、更具考验的长航试验、最大自持力试验、极限深潜试验、鱼雷发射试验等综合试验均未进行。试验不完成,问题不发现,缺陷就不能解决,核潜艇的技术、战术性能就得不到检验和发挥,已造好的核潜艇就只能是一个摆设,既无法满足实战要求,后续艇建造的质量水平又无法突破和提升。

“401”首制艇下水后,依据上级单位和海军的指示,黄旭华就带领总体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致力于“091”的改进与完善升级,其工作过程大致经历了改进定型(1977—1982年)、完善提高(1982—1987年)、综合治理(1988—1994年)、现代化改装(1993—1999年)四个阶段。这些工作的进行基本是在黄旭华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和继任总设计师期间,并且主要是在他任总设计师的任内完成的。

在“091”成熟与完善、后续艇制造过程中,黄旭华不仅以总设计师的身份全程指导与参与技术工作,而且在1982年6月至1987年10月间以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的身份,承担了“091”的改进及完善提高的直接行政责任,并在1985—1986年间以总体研究所党委书记身份,负责“091”的改进、定型及后续艇的建造工作,以总体研究所党、政、技术全方位的责任主体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091”系列的完善和提高工作。及至“091”改装提高完成,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全面启动以后,世纪之交渐至,黄旭华方以逾古稀之年,逐渐退居二线。

黄旭华回顾说,在“091”的完善过程中,初期主要解决在设计定型、生产定型中遗留的近百个技术问题,且绝大部分问题获得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中期主要是通过对设备的改装、换装、加装达到提高核潜艇的技战术性能、自动化水平、核安全保障能力及改善生活环境的目的。后期则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现代化设备的改装,提升核潜艇的信息化能力、综合作战水平、水声及通信系统的性能、全面降噪并提升隐蔽性。

黄旭华介绍说,经过总体研究所、建造厂、配套单位及海军等机构及其技术人员近20年的艰苦努力、密切合作,第一代核潜艇技术、战术性能等各项综合指标终于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积累了珍贵的设计思想、建造技术,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设备配套工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核潜艇研制人才,为下一代核潜艇的设计与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091”的改进、完善和现代化改装的完成,“091”的各种高难度、高强度的综合试验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综合实验才能真正体现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的技战术差异,展现核潜艇的威慑力,只有这些试验得以通过,才能够真正证明核潜艇的研制是成功的、合格的,同时也能检验上一阶段改进及完善的成果,为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积累经验和技术数据。

1981年11月16日至12月17日,由海军北海舰队曲振侔副司令员亲自坐镇,“091”系列的2号舰“402”艇满载全体官兵驶离军港,克服各种恶劣海况及强烈的身体反应,终于完成了连续31昼夜的首次真实海况下的长距离水下航行。1983年,核潜艇部队又组织了两次由另外两艘核潜艇联合实施的一个月左右的潜航,同样取得了成功。核潜艇水下长航的成功,坚定了设计建造者的信心,检验了设备与各技术系统的可靠性,锻炼了核潜艇上海军官兵的操控能力及生活能力,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也打消了一些人对核潜艇的疑虑,同时为后续更大难度的远航、最大自持力的试验、极限深潜试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航试验成功后,我国年轻的核潜艇部队开始正式在我国的海域内战斗值班了。

1985年11月20日上午10时,“091”系列核潜艇解开全部缆绳,驶离军港码头,一头扎向海洋,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最大自持力极限考核试验。

在这次最大自持力试验中,“403”号艇的航线最为特殊,遭遇的海况最恶劣,表现也最好。艇上的海军官兵凭借着钢铁般的体力和意志,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在黄海及东海海域完成了90昼夜、航程总长与赤道周长相当的海上航行,于1986年2月18日安全返回,达到了核潜艇最大自持力极限考核试验的目标。这次航行以水下航行为主,最长的一次连续水下航行的时间为25个昼夜。“403”号艇持续航行90个昼夜,创造了世界海军核潜艇远航史上的奇迹,打破了当时美国“海神”号核潜艇所创下的连续航行83天零10小时的纪录。

海上长航及最大自持力极限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成功并趋于成熟。在198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彭士禄、黄旭华因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获得1985年度,也是我国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份荣誉是国家表彰和奖励他俩自1958年以来为我国核潜艇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及总体研究所的党政负责人,参与了“091”的海上长航和最大自持力极限长航的方案讨论与制定、事后经验总结及后续核潜艇的改进完善工作。因为要参与及协助黄纬禄主持的潜地导弹发射试验,黄旭华并未随艇参与海上长航和最大自持力极限航行试验。但是,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他亲自参与了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最为重要,也是风险最大的最后一项试验——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黄旭华因“091”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颁发,黄旭华提供)

笑谈生死 深海同舟

在顺利完成水下长航试验及最大自持力航行试验后,“091”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试验就是极限深潜试验了。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的核心性能和作战能力的最重要试验项目,它分为设计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循序渐进的试验科目。其中以第一步极限深潜试验尤其重要,危险系数也最高,只有极限下潜成功了,才能在这深度上实现全速航行及发射鱼雷,第一关闯过了,只要动力系统和鱼雷发射系统没有问题,第二、第三关就会顺利完成。因此,如何完成极限深潜成为整个试验的关键。

极限深潜,要求试验海域的深度必须超过核潜艇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才行,而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的深度都无法满足深潜试验条件,因此“091”极限深潜试验必须转场到水深符合的南海海域进行。

时任七院及总体研究所深潜试验队队长的尤庆文回忆说,所谓深潜试验,是指核潜艇要下潜至设计极限深度300米,甚至更深。它不同于长航试验及最大自持力航行试验,航行试验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中止,风险相对较小。而深潜试验则不一样,下潜时无论是否到达极限深度,遇到问题大概率就是艇毁人亡。1963年,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尚未下潜到极限深度时,突然遇到故障沉没,全艇160余名官兵和试验人员全部以身殉职,迄今事故原因不明。

前车之鉴,深潜试验的危险非同小可,从高层领导到参试人员都不敢掉以轻心。

“091”深潜试验的危险性与试验的责任、意义一样,都非常大,因此自上而下空前重视。1987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专门批准了由海军和中国船舶工业公司起草的、并经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审议的《关于核潜艇深水试验问题》的请示报告,并下达了于1988年择机在南海进行“091”深潜试验的任务,任务代号为“982”。

一个武器装备项目试验竟然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这在我国的军备项目研发中罕见,足见深潜试验任务的危险和艰巨程度。

遵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批示,“091”深潜试验由海军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实施,专门成立了核潜艇深水试验领导小组,由该小组组织、协调整个试验工作。作为“091”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不仅是试验领导小组的成员,而且担纲出任深潜试验第一关极限深潜试验的技术负责人。深潜试验领导小组成立后,相继对试验程序、试验规则、组织调度、技术准备、质量复查、检修检测、应急处置、救援保障等做了周密的部署与安排,试验工作按照预定计划稳步推进。

据尤庆文回忆,为了吸取其他国家核潜艇深潜试验的经验及“长尾鲨”号的教训,并预防和应对不测事件的发生,试验领导小组做出了科学的应急预案。尤庆文能够了解到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精心选择深潜地点,制定打捞方案。考虑打捞救援的方便,在南海某海域选择了一个深度刚好为300多米的地方进行试验,并且在附近提前准备好打捞救援设备,万一核潜艇试验时遭遇不测,可以迅速把它打捞上来,避免像美国的“长尾鲨”那样一下坐沉到数千米深的海底无法救援。二是在试验艇上准备了相应的应急设备,并设定了抢救措施,譬如专门的支撑、堵漏、防护等设备。

然而,任何事件总有其两面性。为了保证试验的安全,准备工作自然需要做好,但准备工作越细致、越慎重、越周全,反过来越加重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紧绷的神经和压抑的气氛一时间弥漫在深潜试验参试人员甚至海军官兵中。在巨大的生命危险和心理考验下,部分参试同志私下里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核潜艇建造厂在深潜试验前还为参加此次试验的十几位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而做个“最后的留念”。参加深潜的年轻官兵有几十位还写好了遗书,准备为国家的安全以身赴死。

艇员董福生在悄悄留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告别妻子,但没有告诉她去干什么。胜利返航后,这封万一深潜失败才寄出的遗书就一直珍藏到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尽管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但所有参试人员并没有退缩,依然是一腔热血,表现出了中华儿女以身涉险、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决心。

黄旭华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深潜参试人员普遍表露出的紧张和压抑,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上艇指导下潜,与所有参试人员深海同舟。作为深潜试验领导小组成员、“〇九工程”的总设计师、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老人,黄旭华完全可以待在水面的试验指挥舰上的,没有任何人会要求他亲自下潜。

果然,当他做出亲自下潜决定时,上层各级领导纷纷劝止,但是在黄旭华详细陈述了自己下潜的若干好处和理由,并表明自己决心已定之后,大家才觉得他考虑得既周到也合理,同时有利于稳定参试人员的情绪,只好同意了他的决定。

黄旭华回顾说,他因为协助黄纬禄进行潜射导弹的研制与试验而遗憾地错过了亲自参加长航试验和极限自持力试验,“091”凝结着他几十年的梦想与汗水,是他这辈子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作品,他对“091”的感情如同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样,最后、最重要的一次试验他渴望亲自参加,他要亲自检验自己作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黄旭华表示,他决定亲自参加下潜试验,绝非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更不是不怕死,其时他已经64岁了,无须那样去涉险。他决定亲自参与下潜,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他全过程参与了“091”的设计,对各项技术指标了如指掌,极限深度值是他亲自参与制定与设计的,对艇体结构和设备性能在这个深度的可靠性他比任何人更有信心。

第二,在建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材料、设备、管线、焊接都经过总体研究所及建造厂的严格把关、测试与验收,他本人亲自参与了部分核心装备的检验和测试。

黄旭华组织404艇在深水试验前上船台准备进行技术复查(1988年,黄旭华提供)

第三,极限深潜试验之前,总体研究所、总体建造厂、重点设备配套单位、军代表室对全艇所有系统、材料、设备、管道篦过几遍,并采用超声波、X光探伤设备进行反复核查,对每一个可能会出问题的细节都作出了稳妥的处理。

第四,他亲自参与深潜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如果深潜中出现故障或者问题,作为总设计师,他的心里比任何人更有底,可以现场及时进行观察、分析、处置,而别人未必有这个专业素养及掌控能力。

第五,试验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为本次深潜试验做好了充分的、科学的应急预案,即便出现故障,也不至于酿成像“长尾鲨”坐沉那样无法挽救的灾难。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黄旭华判断“091”下潜到极限深度出问题的概率非常小,危险性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至少他还是胸有成竹的。

黄旭华轻描淡写,举重若轻。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危险性不大不等于没有危险,这种危险一旦发生是毁灭性的。黄旭华当年决定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确实自上而下震动极大,在存在灾难性的风险面前,他能亲自坐镇下潜,与同事们、战士们深海同舟,这一诺一行的力量足以涤净所有的恐惧、疑虑甚至猜测。

这一诺一行,体现了黄旭华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睿智的科学判断。

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也全力支持丈夫的举动。她之所以认同黄旭华亲自下潜,一是基于对丈夫的充分信任,二是觉得黄旭华义不容辞,而绝不是舍得丈夫去以身涉险。李世英认为,艇是黄旭华亲手设计的,是他指导下建造的,他有责任、有义务对艇的安全及艇上的生命负责。那么多的人下潜接受生命的考验,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却在上面的指挥舰上遥控,这是欠妥的,黄旭华亲自下潜,是职责所在,合情合理。

临行前,努力让自己淡定的李世英下意识地替黄旭华整了整衣服,再次宽慰他道:“你当然要下水,否则将来你怎么带这个队伍!”

执行深潜试验任务的是“长征四号”“404”艇。艇长和政委接到试验任务后立刻给官兵们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深潜试验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事关国家安全,要勇敢、要有牺牲精神。

黄旭华没有给参试官兵讲任何大道理,仅仅告诉他们,他将和他们一道登艇做深潜试验。全艇官兵的紧张情绪仿佛一下子吹散了。他们想,既然这条艇的总设计师敢于和他们一起深潜,自然是对潜艇的设计建造有着充分的信心。

艇长和政委笑着对黄旭华说,我们几个月的苦口婆心不如您的一句话。的确,黄旭华当时以花甲之年、总师之位,亲自登艇下潜,传递的该是怎样一份信心和担当。有的战士就这样说,黄总师亲自下潜我们似乎就有了主心骨,就更有信心了,担心陡然间就不复存在了!

1988年4月初,“404”艇、各种辅助舰船及全体参试人员全部抵达湛江军港,依据试验方案,三项深水试验计划分四个航次完成。基于技术验证及安全保障的需要,第一项极限深潜试验分两个航次进行,第一个航次做适应性预下潜,计划潜深180米;第二个航次做极限深潜,要求达到或者超过设计深度300米。

1988年4月20日下午4时,“长征四号”艇缓缓离开军港,航行210海里后进入试验海域系泊,然后仔细检查艇体状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次日下潜的最后准备。

次日上午9时许,一声令下,“404”艇开始下潜,下潜至180米的计划深度后悬停,检查艇体及设备状况后,依据预案继续下潜至193米后缓慢起伏,第一个航次的预下潜试验顺利完成。

1988年4月21日,黄旭华于指挥舰上观测“404”艇艇位(黄旭华提供)

第一个航次下潜总体顺利,所出现的问题都在预料之中,并很快得到了解决,试验目的基本达到。尤庆文对第一航次的下潜记忆犹新。他说,预下潜预计足够安全,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摸摸情况,但是执行时也是非常慎重的。下潜是一步步分阶段进行的,先是20米、10米,再是5米,最后是1米、1米地进行,每一个阶段都要停留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分析。预下潜全过程人的感觉很正常,艇体不漏水也没发出任何异响,随艇人员也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状况。

按照计划,第一航次结束后进行为期7天的休整总结。

1988年4月28日,第二航次的极限深潜开始实施。该次试验有副指挥长、北海舰队副参谋长王守仁,技术负责人黄旭华、吴庭国、徐秉汉及全体参试人员共176人一起登上“长征四号”艇,航行至试验海域后系泊,随即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极限深潜试验。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许,最关键的时刻来到了!“404”艇开始缓慢下潜,潜水均衡后突然发生了水声系统通信不畅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试验领导小组指示潜艇上浮至潜望深度待命。这似乎不是个好兆头,这个意外一下子让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艇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唱歌可以壮胆和舒缓紧张的神经,也可以活跃气氛,于是有人提出大家一起高唱《血染的风采》。黄旭华笑着提出异议,他说:“《血染的风采》是首好歌,我也喜欢,但是太悲壮,我们是来试验的,是拿数据的,不是去牺牲。我提议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大家鼓掌叫好,于是黄旭华清了一下嗓子,挥着手臂,带领大家一起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顿时,艇内的气氛变得欢快起来,大家绷紧的神经也渐渐松弛了下来。

上午11时许,深潜试验领导小组仔细分析及研判后决定,“404”艇继续下潜。于是,“404”艇像一头巨鲸一样一头向大海深处扎下去,100米、200米,250米,当下潜深度到达280米时,潜艇外壳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已达数十公斤,深海海水的巨大压强释放着强劲的威力,艇体受到的挤压越来越强大,部分舱门因为压力过大开始变形,无法打开,舱室内间或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令人心惊肉跳。有人下意识地一次又一次数着这个响声,有时一分钟达11次,每一次响声都敲击着参试人员的耳膜和心脏。指挥舱内,黄旭华及其他负责人密切注视着深度计,竟然发现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下潜深度不断增加而渐渐扭曲,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谁也没有说话,场面静默得有些让人瘆得慌。慢慢地,各舱室内累计有19处开始渗水,抢修立刻按照预案实施,经检修紧固后恢复正常。

待情况恢复正常后,为了宽慰和稳定大家的情绪,黄旭华等上艇技术专家告诉大家,这声音是在海水高压下艇体结构相互挤压所发出的,结构变形属正常现象,都在预计的设计与控制范围以内。

按照黄旭华在下潜前的分工,总体研究所深潜队长尤庆文专门负责照看核潜艇动力装置通海系统的主波纹管。主波纹管的直径大但又远比艇壳脆弱,由于其直接通海更易受压变形。波纹管变形超过限度后就必然会破裂,一旦破裂对核潜艇就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灾难。“404”艇下潜至大深度后,舱室和主波纹管都持续发出异响,尤庆文抱着录音机跟在机电长后面,把舱室发出的声音和下潜指令都录下来,以备以后的分析,整个深潜过程录满了两盘录音带。主波纹管发出的声音随着下潜深度的加大而逐渐变得强烈,并且出现抖动,机电长心里着实有些不踏实,不停地询问尤庆文怎么样、怎么办。

在下潜之前进行技术交底时,黄旭华曾对尤庆文做过详细的交代,告知他主波纹管可能出现的一些状态变化,尤庆文感觉这些变化都在黄旭华预计的范围之内,因此心里比较有底,就告诉机电长和舱内人员这些声音及其变化在大深度时是正常的,不会有问题。

总体研究所深潜队队长尤庆文讲述极限深潜时的情景(2014年,王艳明摄)

至今,尤庆文在极限下潜时录制的关于主波纹管声音变化的两盘录音带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档案室内。

笔者访谈过多位当年经历过深潜的技术人员,也搜集了许多对当年深潜过程进行描述的回忆文章及文献报道,发现每一位当事人对深潜时艇内发生情况的描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明就里之余笔者请教了黄旭华院士。他解释说,核潜艇有多个舱室,每一位同志所处的舱室不同,职责和任务也不一致,同时每个舱室的结构、位置及设备也各不相同,在大深度时受到挤压的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故此时出现的设备状态变化及发出的声音自然就不一样。

黄旭华还给笔者补充了当时下潜的一些细节。

“404”艇深潜试验顺利达到极限深度后,现场指挥部人员露出笑颜,左起依次为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副厂长王道桐、黄旭华、北海舰队副参谋长王守仁、总师办主任吴庭国(1988年4月29日,黄旭华提供)

在下潜的过程中,黄旭华与其他几位深潜负责人一起研究约定,当“404”艇下潜接近设计极限深度时,艇体及舱室的挤压变形必然更加严重,异响也会更强烈,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决定让播报下潜深度的技术人员不再播报具体的深度数值,改用英文字母A、B、C播报。A、B、C所对应的潜深和相应的下潜指令黄旭华事先已经确定了:A表示“接近极限深度,继续下潜”;B表示“到达设计临界点,艇压尚能承受,可以继续下潜”;C表示“已过设计深度,艇体将无法承受,停止下潜”。这样播报,就连“404”艇艇长都不明就里,除了几个随潜领导和少数几个技术人员外,其他人也就不知道下潜的具体深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试人员的心理压力。

当“404”艇一步步接近极限深度时,一切变化均在预计的范围之内。黄旭华镇定如常,指挥参试人员按规程操作、观察、记录、播报,流程紧张而有序。各舱室操作人员神情集中,临危不惧,恪守岗位。中午12时10分52秒,第Ⅱ舱的深度计指针指向300米刻度处,并略微超出,随着一声坚定而清脆的“停”的指令,“404”艇稳稳悬停在该深度上,少顷,艇内各舱室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欢呼——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

随即,成功的喜讯穿越深海而出,传至水面参试舰船,直至中央高层和参试人员的每一位家属,大家悬着的心落下了,中国的核潜艇、中国的核潜艇人创造了历史。

黄旭华说,当“404”艇顺利下潜到设计极限深度并稳稳停住后,他来不及欢呼,立刻了解全艇此时的状况,发现全艇各技术系统以及几乎所有机械设备都运转正常,表明深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证明“091”的艇体结构设计与制造是成功和合格的,通海系统是安全可靠的,符合海军制定的技术、战术要求。

“404”艇在极限深度驻留一段时间后即按计划开始上浮,上浮至100米左右时,指挥舱内的王守仁、黄旭华、王道桐、吴庭国四位负责人才击掌庆贺,并一起合影留念,留下了这永久的历史记忆。黄旭华兴致勃发,恰巧有艇员说让黄总师题几个字,他欣然应允,沉吟未久,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地写下了: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首后来被媒体广为传颂的核潜艇发展史上的雄伟诗篇,不仅抒发了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人的无畏豪情,而且完美地诠释了坚韧的“〇九”精神,一种坚定、乐观、浪漫主义的气息亦跃然于字面墨间。

当“404”艇浮至海面并升起鲜红的军旗之后,黄旭华兴奋地站在潜艇背上,对着镜头挥动自己粗糙而有力的大手,为极限深潜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纪念。

自此,黄旭华作为首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亲历极限深潜的第一人,永远地书写在世界核潜艇的发展历史上。

据说,由于黄旭华的率先垂范,在我国后来的每一系列核潜艇首制艇的深潜试验中,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极限深潜,已成为总体研究所的光荣传统。

1988年4月30日,黄旭华站在“404”艇前挥舞手臂欢呼深潜试验成功(黄旭华提供)

“404”艇稳稳系泊后,水面指挥人员、参试人员、保障人员、海军官兵高兴地彼此握手、拥抱、欢呼,大家热泪盈眶,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稍后,数十艘参加试验、保障、保卫、指挥、救援的水面舰船一起拉响汽笛,久久不息的笛声回荡在辽阔的南海之上,既向核潜艇及全体参试壮士们致敬!又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再一次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无论在当时,还是时至今日,黄旭华记不清多少次被亲人、领导、同事、朋友、记者各色人等追问过这样的问题:“你当时真的不害怕吗?”

1988年4月30日,深潜试验归来,黄旭华(后排右四)与总体研究所参试人员在404艇前合影留念(黄旭华提供)

虽然苦笑无奈,但忠厚、质朴、善良的黄旭华明白这是人家的工作和心结,总不忍心让别人失望,只得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笔者在前文中陈述的五条理由,并一再强调他不是逞英雄,不是赌命,只是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责任与自信。

不过,黄旭华有一次在接受某媒体关于极限深潜安全问题采访时曾说过,“我是总师,总师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到底,更重要的是要为下去的人员生命安全负责到底。”

七院及总体研究所深潜试验队队长尤庆文,也曾多次向媒体及访谈者表示,他完整经历了“091”各艇的设计及建造过程,对执行深潜任务的“404”艇的设计水平及建造质量非常有信心,看到黄总师淡定地参与深潜后,他深信深潜的危险性很小,成功的概率在九成以上。尤庆文的话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黄旭华所言的真实性,据笔者多方了解,当时参与深潜试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出于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普遍显得比较淡定。

然而,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虽然坚定地支持丈夫去深潜,但内心可没有那么自信与平静,只是强压着内心的不安。当远在武汉核潜艇总体研究所上班的李世英女士得知深潜试验成功后,禁不住掩面大哭,几个月来,她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茶饭不思,睡不安枕,一颗心总是悬在嗓子眼上。为了不让孩子们也担心,她都没把他们的父亲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事告诉他们。

极限深潜试验成功后,余下两个航次的试验也在半月之后正式启动。1988年5月13日13时16分,“404”号艇水下大潜深全速航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88年5月25日,“404”号艇在大深度顺利发射鱼雷,并准确命中预定目标。黄旭华坐镇水面舰艇上参与决策指挥了这两次试验,见证了试验的圆满成功。

综合航行试验及深水系列试验顺利完成,有力地证明了“091”系列核潜艇的设计与研制是成功的,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全过程,具备了巡航实战能力,这是我国国防建设及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

- END -

于无声处 黄旭华传

王艳明、肖元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
索书号:K826.1/731-4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本传记以白描叙事的手法,按照黄旭华成长的时间节点,铺陈传主自幼年成长、辗转求学、“交大”洗礼至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具体过程,重点叙述其成长过程中的人生理想与认知变迁、核潜艇研制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历史经纬、技术创新中的科学思想与具体成就、职业生涯中孕育的科学态度与奉献精神,力图还原传主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变化。此外,本传记也兼及传主的业余爱好,勉力刻画一位鲜活而又谦和的科学家形象。

周末选读
书上俦侣


作者:王艳明、肖   元

编辑 & 校对李   畅
审核:肖永钐


图片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