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万科周刊》创刊始,深圳企业内刊已走过30年历史。如今,面临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内刊人在各自的阵地上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记录他们忙碌的身影,了解深圳内刊业的现状与未来,记者走近这些深圳内刊业精英们,不仅回顾峥嵘往昔,更倾听他们当下努力和思考的声音。】
当“热爱工作”四个字从她口中迸出,记者被深深打动了。岁末年初,《深圳内刊主编故事》迎来第十个受访者——《大亚湾核电》执行主编黄岚珈。听她质朴的讲述,眼中闪烁着光芒。从武汉到深圳,从图书馆到核电站,黄岚珈和工作“两情相悦”,彼此陪伴,共同成长。如今,被付诸心血的《大亚湾核电》即将迎来26周年纪念,黄岚珈依旧十年如一日地做好分内事,让理想变成现实。
“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
黄岚珈出生于湖北武汉,父母都是大学教授。黄岚珈的孩提、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武汉的大学校园度过。按她的说法,“20年来,就没有离开过武汉‘卓刀泉路’那条街,生活稳定、简单又美好。”也正是这份平稳,一眼望得到将来的生活,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已在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任职5年的黄岚珈心中升起一丝不甘。经和丈夫、父母商议一番后,1996年,黄岚珈来到深圳西乡中学负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至此,在深圳扎下根来。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确是职场真理。”黄岚珈回忆,能够来深圳,要从大学的电脑课说起,她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电脑刚刚进入大学的课堂,我花了大量时间背诵‘字根’并坚持‘盲打’。正是这个简单又实用的技能,让我顺利入职大亚湾核电站,职场经历被数次改写。”
黄岚珈表示,2001年2月,当全职妈妈三年后,自己重出江湖,在人才网站上投递简历,短时间内就收到了12份邀约,对所学专业和能力都重拾信心,“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对我来说也有点传奇。接到面试的电话,我一开始并不感兴趣,心想,那么远,我才不想去呢。有丰富人生经验的爸爸一听说,劝我去看看。坐着核电站的班车,我沿着海边的盘山公路绕了一个多小时才进门,接下来的景色把我震惊了——核电站就‘长’在蓝色的大海旁边,背靠青山,绿草茵茵,树上停歇着过冬的白鹭,是个天然的大花园。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
“不问得失,就不会有得失”
“我很快乐,因为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黄岚珈表示,原本的工作协议只有短短的六个月,但正是她对工作的认真、执着,4个月就接到了领导的转正通知,她说:“当时和我一起来核电站工作的同事,有的是一年期的长合同,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解聘了,而我至今还在核电站快乐地工作着,已经整整22个年头。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问得失,就不会有得失。”
2004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在大亚湾图书馆工作的黄岚珈因工作出色,被调至参与《大亚湾核电》的编辑工作。黄岚珈说“作为中国广核集团创办的内部技术刊物,当时的《大亚湾核电》一年出版4期,没有专职编辑。我边工作边学习,首先是向前辈请教,掌握期刊出版的流程和规律,并在2005年10月参加了‘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培训后的2006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全面自学了科技期刊编辑要求、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在消化吸收、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编写《科技期刊标准化》,建立《大亚湾核电》的编辑出版要求及规范,在工作中严格实施,全面推动了《大亚湾核电》标准化及规范化工作。用专业的标准办刊物,是我20年来的坚守。
黄岚珈表示,《大亚湾核电》办刊过程,也是践行集团“严、慎、细、实”企业文化的过程——“严”字当头,有严格的标准,坚持高标准的编辑出版质量;“慎”是用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细”是工作细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紧抠编辑规则及出版标准等要求;“实”就是要做实事,在保证正刊出版质量的基础上,坚持出版“专刊”、“专辑”,将编辑出版成果落在实处,结出丰硕的果实。
“深耕20年,工作是内在驱动力”
2023年,是黄岚珈在《大亚湾核电》编辑岗位上耕耘的第20年。黄岚珈不无感慨地表示,自己年轻时曾想成就一番事业,到如今,用20年时间结出《大亚湾核电》的累累果实,“《大亚湾核电》创刊于1997年,而我用近20年的时光陪他成长、壮大,看着一期期刊物象新生儿一样诞生。从最初跟着老编辑们学习,到专职编辑,如今包括集团专业带头人及高技术岗位的审稿专家队伍、外部专业编辑部的编辑技术支持以及专业项目人员支持的一个大团队,让我内心安稳又欣喜。”
做为技术刊物,《大亚湾核电》栏目主要由生产论坛、维修技术、技术改进、质量与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与控制、译文、国内外动态等组成。截止2022年12月,《大亚湾核电》出版总期数121期,实际共出版135期。
从创刊之初的季刊逐渐发展到双月刊,另外每年还出版1期“专刊”、年底出版1期“专辑”,成果在不断积累。正如《大亚湾核电》编委主任高立刚在创刊20周年卷首语指出,《大亚湾核电》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准确真实地记录见证了中广核核电事业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的宝贵知识财富。站在历史新起点的《大亚湾核电》,紧跟中国广核集团新的发展步伐,鼓励技术钻研和创新,培育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前沿性和影响力,争做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的排头兵,成为中国广核集团文化阵地上的一面旗帜。
做为《大亚湾核电》的负责人,黄岚珈表示,回顾26年的发展历程,《大亚湾核电》从蹒跚学步的婴儿逐步成长,目前稿源稳定,为挑选高质量稿件提供了良好基础;经过几年合作,《大亚湾核电》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审稿专家,并涉及各个专业领域,为提高稿件质量把关,“接下来,我们将在纸质与数字出版并行的时代,以工作为乐,坚实做好每一件事,发掘内在驱动力,不负韶华,共绘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