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叶渡定律

故 事

渡以事著称,谓之“史渡”。黄帝战蚩尤,风后在这里发明“指南车”,因此得名风陵渡。周武王伐纣,师渡孟津,因此有渡名叫孟津渡。
渡以诗闻名,谓之“诗渡”。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自然是瓜洲渡。
也有“爱情渡”,最典型的,当属桃叶渡。

古都金陵有两个桃叶渡。一个位于城南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又名南浦渡;另一个则在浦口东门桃叶山下,也称晋王渡。南浦渡与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关,晋王渡和与隋炀帝杨广有关。
传说王献之的爱人叫“桃叶”,她经常往来秦淮河两岸。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在此渡口迎送。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为之作《桃叶歌》,远近传唱。流水落花送卿去,花落水流迎卿还。此渡口从一个寂寂无闻的野渡,摇身一变而为“网红”渡口。久而久之,“南浦渡”本名旁落,“桃叶渡”闻名遐迩。

定 律

桃叶渡定律——
提取关键符号,开展形象传播

趣 说

美人不一定让人记得住,有故事的美人,人们一定记得住。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唇红齿白,腰肢细软。樊素与小蛮,成为公众记忆中永不凋零的美好。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中国的四大美女,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能口口相传的,都是萃取了独特的要素,暗合了人们心底的愿望。
人如此,城市更如此。
随着全民传播时代的到来,“城市形象”成为传播热词。各大城市在网络上轮番登场,希望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吸引消费者,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然而,人的记忆力有限,加上喜新厌旧的心理作怪,一个城市还没有记住,另一个城市就闯进人们的视野,接着又有城市带着新的特色来袭。新事实擦去旧记忆,层层碾压,最后剩下的,还是那几个经过时间洗礼的城市。
譬如,说起兵马俑,自然就是古城西安。提到故宫,当然是北京。想起黄鹤楼,非武汉莫属,这是由物及城。
音乐响起,《请到天涯海角来》,肯定是海南岛。《鼓浪屿之波》,当然是厦门的鼓浪屿。《东方之珠》是香港,《七子之歌》是澳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是台北,以歌曲传递城市形象的成功案例非常多。

喜爱古诗文,也会爱上一座城。《岳阳楼记》除了记得范仲淹,当然记住了岳阳。《滕王阁序》除了初唐四杰的王勃,一定是南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记住了苏州。“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记住了九江。“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城市都在诗词里,这样的例子好多。更有以故事取胜的城市,多到数不胜数。洛阳、开封、北京、成都皆如此。
城市形象的传播,一首歌一首诗一个故事,或者综合各种要素成为唯一,都是好法子。目的,就是占领记忆,抵抗失忆,争取回忆。很多人没有见过,但是知道。很多地方没有去过,但是知名。

秦淮河上的这个古渡,因桃叶而改名,又因王献之而穿越1700年到如今。当才子佳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只有古渡口依稀记得遥远的曾经。很多人记住了桃叶渡,皆因对爱情的向往。
至于王献之写的几首《桃叶歌》,个人认为,实在不敢恭维。你看:“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这都什么嘛。同样是“南浦”,看看人家江淹,《别赋》里有这样的句子:“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桃叶渡旁的老宅是吴敬梓的故居。吴敬梓对桃叶渡就有批评的意味:“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当然,抛开诗文的优劣,王献之的字是一流。写诗不行写字行,说话水平不高做事水平高。所以,王献之迎送桃叶的名人效应至今还在。
因此,有好故事才有好传播,有好命名才能永流传。城市形象,江山形胜,还靠人文。
《趣味传播定律》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期,平装本正式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