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深圳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深圳实现“0309”疫情以来首次社会面动态清零,全市疫情形势总体可控、不断向好。然而,本轮疫情也给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深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惠企纾困政策精神,正式印发实施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后文称《措施》),提出8大方面30条惠企纾困措施,展现了深圳“兼顾”“精准”“务实”的城市关怀。
为中小微企业撑腰
“普惠性10条”展现“兼顾”关怀
《措施》第一方面提出10条“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兼顾到社会个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关注的税费、社保、租金、贷款投放、融资担保等一系列问题。
“六税两费”减征范围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从60%提升至90%;承租市、区政府等房屋的制造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免除3个月租金、再减半收取3个月租金;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减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最高40%等。
企业制造车间。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
从国际上,美、德、日等发达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本国经济发展贡献度能达到50%左右,对人口就业贡献可达到60%-70%左右。
从国内情况看,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1亿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可谓“秤砣虽小压千斤”。中小微企业关系到市民生产生活秩序的方方面面,拿捏着一座城市最有温度的“烟火气”,深圳以能为尽为的“兼顾”关怀为其撑腰鼓劲。
个性化定制政策
“六大行业16条”展现“精准”关怀
深圳此次最受影响的行业究竟有哪些?这是开展精准纾困、提升政策扶持效率的前提。近期,深圳对全市范围内的各行各业开展了受疫情冲击程度研判,最后决定对工业制造、餐饮、批发零售、文体旅游、交通运输及物流、民办幼儿园等六大行业进行纾困帮扶,由此形成了《措施》公布的六大行业16条具体纾困举措。
深圳的“精准”关怀不仅限于行业选择,更体现在“个性化定制”纾困。例如对工业制造企业施行“一项目一策”及“一键享受缓税”,为餐饮业争取互联网平台的无偿数字化代运营服务,为支持批发零售业在大型电商平台设立“深圳专区”,对文体旅游业分类型进行质保金试点,创新交通运输领域投融资模式,对民办幼儿园“增补减租”等。
餐饮企业表示,“30条”让坚守的餐饮人看见曙光。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摄
工业制造是推动城市长远发展的根基,接触型服务业则是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保障,深圳“精准”发力,不仅在保“稳增长”的指标,更是在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减负超750亿元
“真金白银”纾困展现“务实”关怀
深圳为企业送上的这场“及时雨”不仅做到了“兼顾”“精准”,更关键的还是“务实”——用“真金白银”让企业放心安心。
本轮纾困扶持的施策重点是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降成本”,据初步测算,通过减免房屋租金、减轻水电气费用负担、补贴疫情消杀支出、缓缴社会保险费等具体措施,将惠及租户约2.27万户,为1000家以上小微企业提供超150亿元资金支持,降费让利约7700万元,为全市市场主体减负超750亿元。
深圳各区在《措施》基础上陆续出台务实纾困政策。
与此同时,各区也在配合《措施》落实的基础上陆续出台相应的务实“暖企”政策,福田“10条”、罗湖“10条”、南山“18条”、宝安“15条”等助企惠民纾困措施,均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作出务实支持。疫情当前,企业最渴望的便是“无套路”的务实举措,唯有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企业才可能真正渡过难关。
深圳惠企纾困“30条”,以“兼顾”“精准”“务实”的城市关怀,为深圳超380万市场主体带来温暖支持,展现了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相信随着这些具体举措逐一落地,深圳一定能够与全市企业共克时艰、同享发展。
编辑:严偲偲
海报设计:林安迪
策划统筹:甘霖 刁瑜文
审读:刘春生
审核:陈建中 甘霖
转载需注明作者及来源读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