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有内涵,看完瞬间涨知识 | “深圳记忆”专栏

深圳图书馆

2021-01-13 20:24

摘要

去年6月,“                     羊台山”vs“阳台山                    ”的争议尘埃落定。

前段时间,                     深圳地铁翻身站                    成为网红,众多年轻人慕名打卡。

除了“翻身”,深圳还有许许多多具有特色的地名,常见                     田、沙、坑、岗、岭、坳                    等不乏乡土气息的字眼,又或是                     蛇口、百鸽笼、沙鱼涌                    等带有动物名称,还有像                     晒布、车公庙、八卦岭、较场尾                    等让人乍一看摸不着头脑的地名。

          事实上,深圳地名源自深圳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还与本地 “广府”“客家”文化息息相关。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化,翻开书本,就能找到答案。          

              从自然环境看深圳地名              

▲深圳市地图                     深圳地貌类型多样,属以丘陵为主,低山、台地、阶地、平原相结合的综合地貌区,因此常以“坑”“坳”“岗”“窝”等命名。

          深圳                    ——史籍记载“深圳”之名,最早见于清康熙《新安县志》,书中记载康熙七年(1668),新安县建深圳、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1座墩台,是军事防御的瞭望哨所。康志还记载了商贾贸易的墟市,第一次出现了“深圳墟”这一名称。                     深圳得名于深圳墟,而深圳墟因其附近水泽密布、集镇西侧有一条河沟而得名。          

▲1866年新安县全图(局部)

          罗湖区                    ——名称源自辖区内罗湖村。罗湖村地处古螺溪下游,地势低洼,遇雨积水,被称为“螺湖”,附近小山被称为“螺湖山”。

          南山区                    ——因区内有南山而得名。清道光《广东通志》记载:“南山,在城南七里,高七十丈,周五里,秀拱如屏,海滨上有双石塔、观音寺,有石似人形,乡人多祈雨于此。”

          坪山区                    ——因当地地势较为平坦,仅东南部有一较高的田头山,其余均为低矮山丘或平地,故名“坪山”。

常见以地理位置、自然现象、以动植物等方式命名,例如:

          因地理方位而得名                    ——如前海、西乡、沙尾村、石厦村(“石下”谐音)、向西村、向东村、向南村、华强北等等。

          以植物命名                    ——如松岗、木棉湾、梅林村、竹园村、红荔村,白芒村、沙梨园村、樟树布村、丹竹头村等等。

          以动物命名                    ——如金龟村、鹤围村、燕子岭、猪婆山、猪公山、抛狗岭、狮头岭、老虎窝、金龙坳、牛湖、牛地埔,鸡公山、鹅公岭、百鸽笼,绘猫路等等。

              从人文历史看深圳地名              

          宝安                    ——深圳建市前的旧县名,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今有宝安区。宝安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境内有宝山(今东莞境内),山有宝(银矿),“得宝而安”,因而得名;二说据清《新安县志》记载:“山辉泽媚,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这里“宝”指珍珠。

          新安                    ——明万历元年(1573年)自东莞县析分设县,管辖范围含今香港全境和深圳除龙岗、坪山外的大部分,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今用此名有新安街道。因与河南新安县重名,1914年改为旧县名“宝安”。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各省重复县名理由清单

          福田区                    ——因福田村而得名。“福田”一名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另一说法是宋代上沙村先祖到此地建村,开荒造田,后人取名“福田”,寓意“得福于田”。

          龙岗区                    ——据《宝安县志》记载,相传古代有一头神龙从梧桐山腾飞,降落于当地一小山冈上,化作青烟升天,因而得名“龙冈(今废)”,后改为“龙岗”。

          龙华区                    ——因龙华墟得名。据龙胜村《彭氏源流联宗谱》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彭氏族人发起建立墟场,墟场坐落在龙胜堂村龙岗顶小山,再取繁华之意,将该墟场命名为“龙华墟”。

          光明区                    ——取自光明农场,光明农场于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

          盐田区                    ——因古代这一带产盐而得名。据《宝安县志》记载,该地宋时隶属官富盐场。清康熙《新安县志》中载有“盐田墟”“盐田村”“盐田迳”的地名。此外,“盐灶村”“叠福岭”“新洲村”“龙岐村”等地名也与古时深圳盐业生产相关。

          大鹏新区                    ——因大鹏所城而得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大鹏守御千户所,简称“大鹏所城”,因位于大鹏岭(今七娘山)下而得名。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岭之麓,……与东莞所城同年奏设,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开筑,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

有些地名还有传说典故:

▲王母围

          王母围                    ——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后,益王赵昰于福州即位。在元军逼迫下,赵昰偕王母杨太后沿海路南下,于1277年在叠福盐场(今大鹏湾一带)附近村庄登岸休整,后该村庄被称为“王母峒”。

          七娘山                    ——相传从前此地常有海妖作乱,有七位仙女登上此山以舞姿迷惑妖怪并将其刺杀。

          留仙洞                    ——传说清代村中曾出现一名年轻女子用两枚铜钱向村民购买油灯后,在村外竹林突然消失,村民认为是神仙下凡显灵,于是在竹林中修建庙宇,即留仙洞龙母古庙。

深圳地名常见以广府“村围”文化、客家“世居”文化、姓氏、和数字等方式命名,例如:

          因姓氏得名                    ——如蔡屋围、罗芳村、周家村、李朗村、邓家蓢、黄必围、陈屋村、罗屋村、罗瑞合、黄屋、曾屋、叶屋、刁屋等等。

          含数字地名                    ——如半天云村、甲案村、双龙、三溪、四方埔、五联、六联、七娘山、八卦岭、九翔岭、下十围等等。

▲宣统广东舆地全图新安县图(局部)

              重复的地名,坐车千万别弄错              

福田——福田区福田村、大鹏三溪福田世居;

凤凰——福永凤凰古村、平湖凤凰新村、光明凤凰村;

水围——福田水围村、龙华水围新村、福永东方水围;

新围——龙华新围、南山新围、光明新围、龙华新围;

水贝——罗湖水贝、公明水贝、大鹏水贝等等;

新沙路——福田新沙路、宝安新沙路、坪山新沙路等。

▲大鹏三溪福田世居

▲大鹏水贝村,袁庚的出生地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地名              

有翻身村、自由村、东方村、红星村、民主村、共和村、新生村、创业一路等等。

松岗东方社区,旧志记载为莆尾村,康熙时属新安县恩德乡三都管辖,嘉庆时属福永巡检司管辖,又称报美。人民公社时期报美村分两个大队,东边取名东方,西边取名红星。后东方村改东方社区。

还有以科学家来命名:隆平路、稼先路、张衡路、贝尔路、居里夫人大道、冲之大道。

              地名是一方乡土的历史沉淀              

地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更是现实的记录和刻画,代表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因和密码。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具有历史的老地名消失湮灭,逐渐被人们遗忘。深圳本地文化学者为之担忧,奔走呼吁保护传承传统地名。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荣誉会长廖虹雷认为,延续数百年的地名,它不仅是一个地名的符号,更是一方乡土的历史沉淀,是一笔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量本土特色的地名消逝,对现代化都市的深圳而言,无疑减弱了历史厚重感,中断了地名传承和城市肌理的整体含义。

              时隔33年,深圳地名图录典志出版              

首本                     《深圳市地名志》                    出版于1987年1月,时隔33年,深圳第二次整理、编辑出版地名志系列图书。

2020年新版                     《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                    与                     《深圳市标准地名图录》                    吸收1987年版《深圳市地名志》与先前地名文化建设成果的精髓,全面、准确、专业地从地理、类别与时间三个维度,立体化、全景式展现当代深圳地名特点,回溯地名历史沿革。丛书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策划、编纂、出版,内容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核心,吸取各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由地理、史志、地图、民俗、交通、建筑、旅游、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共同努力编纂而成。

地名,是一方水土、一段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认识深圳地名,就是了解深圳历史,深圳地名背后还有更多故事有待挖掘与寻访。

参考文献:

           ▲《深圳市地名志》          

             ▲                        《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          

             ▲                        《深圳市标准地名图录》          

             ▲                        《清里的深港村落》          

              关于深圳记忆              

以凝聚与传承深圳本土文化为主旨,深圳图书馆于2014年启动“深圳记忆”大型综合深圳地方文献建设项目,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搭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

“深圳记忆”项目主要通过采访征集纸本及其他类型、载体的文献、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结合多元化阅读推广活动与多平台宣传工作,发掘、保护与开发深圳历史人文资料,向世人展示深圳这座现代大都市具有强大包容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另一面。

历经五年耕耘,“深圳记忆”项目已积累了一批成果,“深圳记忆”专栏应运而生。我们将设立                             “深圳技艺”“历史掌故”“民俗风物”“古村探访”                            等单元,将“深圳记忆”以专题形式陆续推介给广大读者朋友。

              铢积寸累,汇聚万千书藏              

              刮摩淬励,寻访草蛇灰线              

              仰取俯拾,记录古建民俗              

              梳史钩沉,呈现多元出品              

          更多内容请关注          

          ❐ 深圳记忆专题数据                     库 | 深圳文化库 | 影像记忆 | 金石传拓          

点击文末                    【】                    ,或将                   http://dwz.win/WJx                    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深圳记忆专题数据库】是“深圳记忆”项目成果发布的数字化平台,目前已建成“深圳文化库”“深圳文献库”“深圳学派库”三个子库,涵盖深圳历史文化、地方文献、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线索、图片、影音资源。          

●                  ●                  ●

深圳图书馆 │ 图书馆之城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或许你还对这些活动感兴趣...

              【最新公告】深圳图书馆恢复正常开放时间~💡              

           【权威报告】2020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          

            【重磅发布】2020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