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未成年人也爱短视频,意味着什么

读特评论员 赵强
2020-11-05 23:55
收录于专题:特评
摘要

当人们发现未成年人也爱短视频时,意味着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有保护责任与义务的各个层面,都应加大保护力度,担起应负的责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65.6%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学习负担比较重、有心里话藏在心里、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对未来迷惘的中小学生,使用短视频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教育情况等也直接影响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

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为短视频用户的迅猛增长创造了条件。不久前,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短视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短视频大潮浪涌,近七成中小学生使用过短视频,自然不足为奇,也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但是,对于缺乏充足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对短视频保持一定警惕,防止中小学生沉溺其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也是促进短视频健康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适当地使用短视频,有益于帮助未成年人舒缓心情,放松、娱乐,以及获取才艺类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减压(50.4%)和好玩(49.9%),听音乐、学习技能、好奇也是未成年人喜欢短视频的重要原因,比例均在三成以上。这表明,短视频之所以受到未成年人的欢迎,是因为短视频的内容丰富,能够投其所好,未成年人可以各取所需。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优势和吸引力,作为课堂学习和课余生活的补充,只要确保短视频内容健康向上,把控好使用时间,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妥。与其将未成年人隔绝在短视频的信息墙之外,倒不如因势利导,从他们的喜好偏爱中,发现未成年人内心所思所想,进而改进正规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人们所担心的是,短视频有时会令成人也沉迷难以自拔,对于中小学生未成年人来说,他们自制能力、克制能力更差,如果被短视频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心理学的观察和实践也表明,如果过于被短视频所吸引,会导致用户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的现象,就是即便停止了刷看短视频,用户的思绪仍然会停留在短视频的精彩内容中。进入“心流”状态后,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但事后对周遭的其他事物的感受能力也会变弱。这时候的短视频,就类似于会导致心理依赖的“精神鸦片”,成年人都难以抗拒,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更是不能不防。

短视频之所以能在一部分未成年人中形成“心瘾”,本质上还是因为这部分未成年人心理上、情感上有空白、缺憾。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个人表达诉求,甚或构建出鲜活的生活镜像,暂时填补了心灵空缺,短暂满足了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学习负担比较重、有心里话藏在心里、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对未来迷惘,以及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家庭教育情况不够良好等等状况,不是这些中小学生使用短视频频率更高、时间更长的充分理由,在这些表象之下,是这些未成年人畏惧孤独,渴望获得关心、关注和认可的内心深处的热切期盼。

但是,短视频的心灵填补是松散的,构建出的生活镜像终究是虚幻的,换言之,短视频的作用在于可以“移情”,并不能真正使得未成年人的心理空白、情感空缺被踏踏实实的关爱所充盈。后一项需求,只能由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完成。因此,当发现未成年人沉迷于短视频时,首先要反思的是负有教育、养育责任的学校和家庭。

当然,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和短视频发布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反映,多数未成年人认为使用短视频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消费行为、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存在一些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间管理变差,有三成多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没用,有70.8%的未成年人赞同打赏功能不对未成年人开放……这些未成年人都能发现和意识到的问题,专业的短视频从业者理应有进行技术改进的意识和能力。监管者也当在短视频的内容分类分级上有所作为,通过立法立规,促使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当人们发现未成年人也爱短视频时,意味着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有保护责任与义务的各个层面,都应加大保护力度,担起应负的责任。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