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下,深港之畔,坐落着两地之间的第七座陆路口岸——莲塘口岸。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莲塘口岸也迈入开通以来第五个年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之间首个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型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该口岸是完善深港口岸布局、实施深港跨境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
近日,一幅莲塘口岸鸟瞰图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西展厅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现场展出。摄影师刘伯良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2020年他用无人机从400多米的高空拍摄了五张照片,再用电脑拼接成这幅壮观的远景作品。画面中,莲塘口岸依地势延展,与深圳河并行,巧妙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并连接着深港两地。
2020年,莲塘口岸鸟瞰图。
这张图片的产生,来自于刘伯良作为摄影师的职业敏锐和责任感。自2018年起,他连续三年每年为莲塘口岸拍摄一组照片,希望以影像记录深圳的变迁,让后人看见这座城市成长的轨迹。
莲塘口岸的建设历程跨越十余年:2008年9月,深港双方决定共同兴建莲塘口岸;2013年11月,动工建设;2019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对外开放;2020年5月,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8月,正式开通,启用货检功能;2023年2月,启用旅检功能。
作为粤港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莲塘口岸南接香港粉岭公路、香园围公路和沙头角公路,北连深圳罗沙公路和东部过境高速,将深港与粤东、赣南、闽南的跨境运输连为一体,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便捷流通增添了新通道。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刘伯良再次来到莲塘口岸。他用“人山人海”形容眼见的通关场景。他不禁感叹,莲塘口岸便利了两地居民的跨境往来,其流畅快速的过关体验也令人称赞。
定位为客货综合性口岸的莲塘口岸,也是中国车辆“一站式”通关模式的改革试点口岸。与传统过关需要经过层层“关卡”不同,莲塘口岸的客、货“一站式”通关模式通过共享前端交通指引、电子栏杆、监控、远距离读卡等采集设备,让通关只需一次停车,便可实现口岸查验单位共同检查、一次放行,通关时间可缩短至10至15秒。
自2020年8月26日开通五年以来,这座深港“最年轻”陆路口岸进出境跨境车辆353.4万辆次,日均通关车辆由最初的148辆次上涨至1750辆次。此外,超过5600万人次的进出境旅客在这里高效通关,日均通关客流量达8万人次。
这些数字不仅标志着口岸的高效运作,更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强劲的发展脉搏——而这份变迁,正被刘伯良这样的记录者悄然留存。“我是和深圳一起成长的。”自1984年22岁初到深圳,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刘伯良,坦言自己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他不仅持续关注深圳的城市动态,更用镜头记录下多项工程的演进——从深圳大运中心、京基100大厦,到前海合作区、平安金融中心,他的作品汇聚成珍贵的城市图鉴。镜头背后,是从荒芜空地到高楼林立的巨变,也是一座城市脚踏实地、拔节生长的真实印记。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