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致敬拓荒牛·奋斗者的故事⑬:“追风逐雨”的气象人
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 任宪平 潘康/视频
2020-11-02 10:30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预测强台风“爱伦”、为蛇口工业区700余吨炸药爆破实时预测气象变化、自主研发自动气象站……作为深圳气象台第一任预报科长, 深圳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世浩一辈子“追风逐雨”。回忆40年的春华秋实,郭世浩感慨地说,“40年来,深圳每个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我们气象人的身影,现在的 ‘新气象人’拥有的设备和条件远超过我们当年,更要保持精益求精精神,用  ‘新气象 ’服务城市新发展”。

算盘只有一半算珠

郭世浩记得很清楚,作为气象专业人才,1983年调来深圳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刚刚建到11层。

来深圳前,郭世浩已经是广东省高要县气象局副局长。“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特区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郭世浩说,“而且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喜欢在工作中搞点创新,所以就觉得来深圳发展会有很大的空间”。

郭世浩在原深圳市气象台留影

郭世浩是深圳气象台第一任预报科科长。当年整个气象台的设备极为简陋,预报值班室不过是间14平方米的小屋子,手摇电话机、滚筒式传真机已是“先进设备”,而计算数据用的算盘,仅有一半有算珠。有时想向省气象台获取气象资料,得先拨通邮局的长途电话台转接广东省气象台,等接通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都过去了,很难保证预报的时效性。

深圳市气象台参与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气象服务,图为郭世浩在核电站留影

虽然条件简陋,但气象工作对保护民众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再难也要千方百计让预报更加准确。“没有卫星图、没有雷达图,但只要对预报有用,什么东西都用上,我们甚至跑去问当地的老农民、老渔民,请他们传授看天气的经验,比如,他们会告诉你  ‘久雨西风晴’,也就是说吹西风就要天晴了,还有观察天上的云,每一种云大概对应什么样的天气状况,等等”。

成功预测强台风“爱伦”

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凭着这些简陋的设备和灵活的方法,郭世浩和同事成功预测了1983年的第9号台风,提前7天预报出了正面袭击深圳的百年一遇的十二级强台风——“爱伦”的动向。

“爱伦”的破坏力极其强大,郭世浩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场台风,浓厚的乌云挟着疾风暴雨呼啸而来,茅草房、工棚几乎全部被掀翻,很多人都被洪水围困。而且台风的预报信息也很难传播出去,并非家家都有电视广播,很多刚从内地过来的建设者,没经历过台风,甚至连  ‘台风 ’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时只能开着车走街串巷,通过车上装着的大喇叭将台风消息   ‘喊 ’ 给大家”。

深圳市气象台参与了深圳机场的气象服务,图为郭世浩在机场留影

当时国贸大厦刚建到13层,得知强台风将正面袭击深圳,施工单位中建三局的高层领导赶到气象台,一直守在不足14平米的预报值班室中。“他们建楼用的是滑模和快速水泥,一旦风雨过大就会快速凝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并造成巨大损失。”郭世浩回忆说,他们的党委书记就坐在旁边等着我们预报,我们怎么预报,他就第一时间调整施工措施,因为在强台风来临前有效控制住了施工现场,强台风并没有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常人看来,天气预报仅有简单的几行字,而在特区建设初期,这看似简单的预报却需要郭世浩和同事们通过省台预报、历史资料、绘制云图、反复分析得来结果。 成功预报“爱伦”,让气象台一战成名,很多企业和市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

“提着脑袋干活”

人们以为气象工作很安全,但有时候气象人也是“提着脑袋干活”。

当年蛇口工业区搞爆破,要安装700余吨炸药,需要预测出爆破时间段内施工现场上空是否有带电的云,否则很有可能引爆炸药。700吨炸药的威力足以毁灭一个城区,后果不堪设想。当时还没有气象雷达等监测设备,郭世浩和同事们一边在现场观测,一边拎着半导体收听着广东省的气象资料播报,并依据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对爆破时段内的气象状况成功进行了实时预测。“整个爆破作业完成后,台长也瘦了六斤。”

1989年,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郭世浩开始带队自主研发自动气象站,从此也开启了深圳气象探测由点到面的新格局。“在没有自动气象站之前,我们只能知道宝安和罗湖蔡屋围观测站附近的天气情况,其他地方的数据根本不能收集。但后来,随着自动气象站的铺设开来,气象台对全市每个角落的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郭世浩高兴地说。

见习编辑 温静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 任宪平 潘康/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