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致敬拓荒牛·奋斗者的故事⑩:“把论文写在深圳大地上”
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 任宪平 潘康/视频
2020-10-12 15:16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张玉昌,放弃了可能成为院士的科研道路,毅然选择南下深圳创业,成为一名特区科技领域的“拓荒牛”。

回望30多年的拼搏奋斗,有着科研梦想的张玉昌坦承有遗憾,“遗憾发表的学术论文少了,但是我不后悔,我把论文写在了深圳的大地上,写在了特区的青山绿水间”。

科技领域的拓荒牛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双方合建科技工业园,这既是深圳市第一个科技园,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园区。

张玉昌博士学位证书,张玉昌是恢复高考后我国首批博士。

“在那之前,中国就没有科技园,连这个名词也没有”,此时正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金属研究所工作的张玉昌,面临着两种选择,留下来做学术还是去深圳创业,“有感于深圳改革开放的氛围,以及朝气蓬勃的创新活力,我最终选择跟着中国科学院南下深圳”。

1987年,张玉昌成为深圳市首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之一。与张玉昌一起南下深圳的有七八个人,但渐渐地,有人选择回去了,有人去国外了,张玉昌却坚持留了下来。

张玉昌博士在深圳南坪快速边坡绿化项目上。

“当年的科技工业园在深圳大道的北侧,面积并不大”,作为科技领域的拓荒牛,张玉昌见证了科技工业园从一个  “小点 ”不断发展壮大  “成面”的过程。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科技工业园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城市伤疤”的治理医生

建设初期的深圳,颇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让人震憾于这种创业热情的同时,也落下了“城市病”。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让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山体都是裸露的,整个城市被挖得千疮百孔,就像一道道伤疤一样刻在城市的肌体上,亟需修复。”张玉昌痛心地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让深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曾经历过缺水、限水、停水的艰难岁月,教训实在是惨痛。

张玉昌博士在深圳南坪快速边坡绿化项目上。

1995年国家水利部在深圳召开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针对深圳市乃至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触目惊心的城市水土流失危害,首次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青山绿水,山体不治理,土地很难利用,因此深圳迅速展开了大规模整治”,张玉昌说,从1995年开始,深圳编制全国第一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以来,先后开展了以控制泥沙为重点的开发闲置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以改善背景山体生态景观为重点的裸露山体缺口整治。

张玉昌博士在深圳南坪快速边坡绿化项目上。

作为深圳这个领域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张玉昌投入到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中:用双脚走遍深圳所有大大小小的山丘,实地考察山丘的坡度、植被现状和特点;提着馒头进实验室,每天馒头就着咸菜,极其简单地打发一日三餐,这样子一呆就是五六天……

山体绿化对比图

“当时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比如有的山丘坡度八九十度,甚至负坡,如何在这上面种植物?选择什么样的植物?需要怎样的种植技术?时间不够用,只能争分夺妙”,经过一番苦干,张玉昌终于拿出了一套很好的“山体治理方案”,这个名为“裸露坡面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方案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如此,两栖植物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喷播基质用生物肥料技术、植物保水性生长调节剂技术等还获得国家专利。由张玉昌主笔编著的《裸露山体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护坡与生物护坡》等专业书籍更是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获得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天看到深圳的山都是绿的,这是成果,而我既是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建设者”, 当了一辈子 “城市伤疤”的治理医生,张玉昌满满的自豪感。

70高龄二次创业

张玉昌总结自己在深圳的人生历程时,说了这样一句感人的话:“深圳的生态环境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有了青山更要有绿水,70高龄的张玉昌近年又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创办了深圳市百纳生态研究院,而这次创业瞄准的是恢复深圳的绿水。

在张玉昌的带领下,这支老中青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研究开发出了水质在线监测和水污染处理一体化無人船,获得国家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的认可,被评为2019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更被形象地称为“水医生”,正广泛服务于国家河长制治河、湖长制治湖、粤港澳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等领域。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我们一起研究一同创新一同创业。我希望他们继承我们当年的闯劲,为了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我们创业的脚步永不停歇。”张玉昌说这话时,异常的铿锵有力。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 任宪平 潘康/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