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的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十分热闹,每天都有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团队,来此重温粤港秘密大营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秘密大营救的关键中转站
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事处上板塘70号,藏在惠州老街巷里的东湖旅店,是一座3层小洋楼,属于典型的欧式建筑,楼前的文化名人群像格外引人瞩目。
其实,东湖旅店的前身并不是旅店,是由民国时期惠州籍绅士翟雨亭于1935年兴建的私人洋楼,楼高3层,前庭后院占地近千平方米。在1938年的时候,由于日军侵占惠州,炸毁了桥东桥西大部分的房屋,翟雨亭把这座幸免于难的房子改成东湖旅店。1941年香港沦陷后,旅店成为秘密营救茅盾、邹韬奋等100余位文化名人的关键中转站。
2019年,东湖旅店经政府修缮后作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2020年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年均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讲解员马梓诚介绍,惠州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回到大后方路线的中转站,在秘密大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时,中共惠阳县委派出组织部长卢伟如到惠州,包下东湖旅店二楼作为秘密交通站。1942年1月至6月,逾百位文化名人经此中转,包括茅盾、柳亚子、张澜等,分批乘船沿东江北上前往内地安全区,跨越十余省市,无一人被捕或牺牲,为人称道。
温暖的年夜饭
1942年2月14日是农历除夕,当天,第一批获营救的文化人士茅盾、孔德沚、叶以群、胡仲持、廖沫沙、韩幽桐等到达惠州,秘密住宿在东湖旅店。卢伟如为了让风尘仆仆来到惠州的文化名人吃上丰富的年夜饭,在水东街找了一些食材。茅盾夫妇当时一时兴起,说要亲手烹饪家乡的名菜“风味鸡”,同时也答谢游击队员们一路上的辛苦以及对大家的照顾。
在东湖旅店2楼展区,记者看到,有一组雕像,生动展现了当年风雨飘摇中这个温暖而丰盛的年夜饭场景。文化名人们围坐一桌,桌面上摆放了惠州过年过节时吃的一些糕点,包括大笼粄、萝卜粄、炒米饼等,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站在后面,孔德沚手上捧着的菜肴正是风味鸡,好像正忙着给大家布菜。
面对这组雕像,遥想当年文化名人们在长途转移后举杯相庆、相谈甚欢的场景,一名游客感慨说,“幸好,幸好有这样的大营救,这种欢娱团聚的场景才能一直延续,生生不息。”
当然,这顿饭也给这批文化名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有文化名人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这顿是继白石龙那顿狗肉后又一顿令人终身难忘的年夜饭。
VR展现大营救惊险场景
记者看到,展馆共分3个部分,分别是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和统一战线,其间有一张“大营救路线示意图”吸引游客频频驻足。
从这张图中,记者看到,大营救主要分为东西两线,东西两线在坪山田心村汇合后,再沿东江北上抵达老隆、韶关,惠州都是必经之地。马梓诚介绍,这是因为惠州有健全的基层党组织、有东江抗日游击的武装保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足以保证大营救成功。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讲解员张志英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游客参观体验,更好地还原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陈列馆与惠州图书馆合作,引进了《秘密大营救在惠州VR》项目,目前相关设备正在调试,预计9月初可以正式启用。
“该项目以大营救事件中廖承志、乔冠华、连贯一行先行探路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将‘日军突袭香港’‘临危受命’‘乔装打扮’‘偷渡九龙’‘九龙磡登岸’‘麻将会议’‘勇渡大鹏湾’‘石桥坑会议’‘抵达茶园’‘“智退土匪’‘惠城密议’等重要转移节点,用VR还原的方式进行展示。同时用虚拟地图、语音解说等方式进行场景切换,配上音效渲染,深度还原整个事件。”张志英说。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