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数月跨越19城,超1000件书籍、文物再现“最伟大的抢救” ——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挖掘项目成果满满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04-30 17:2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引言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大批文化民主人士滞留港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江纵队前身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联合当地群众,护送包括柳亚子、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在内的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通过陆运、海运等形式从香港撤离至大后方。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近日,由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组织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挖掘”项目正式结束。本次史料挖掘相关工作,旨在深入挖掘保护深圳龙华白石龙红色资源,形成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汇编,全面丰富文化名人大营救相关历史故事,整理白石龙地区相关历史风貌。同时,通过本次史料挖掘工作的相关成果,进一步做好爱国主义、红色精神宣传工作,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群众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本次挖掘活动自2024年8月开始,历经数月,走访了省内外近19个城市超25处文化名人及“大营救”事件相关纪念设施,整理收集超1000册记录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相关书籍,收集复刻相关历史时期的各类文物150件。同时,根据调研过程的深入,整理、汇编相关历史资料超600页,丰富了白石龙地区的相关历史。通过本次挖掘、整理工作,详细梳理了白石龙地区在1942年前后的风土人情,通过文化名人的回忆,生动地展示了当年白石龙地区的风貌与文化发展,也为后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更好地宣传、讲解“大营救”相关历史,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加史料挖掘工作既是一次锻炼,也是对抗战历史的一次巡礼。”参与本次史料挖掘工作的相关人员说道。本次史料挖掘工作,一方面收集、梳理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故事,另一方面还丰富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展陈。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进行全面修缮提升工作,将纪念馆打造成为集教育、研究、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展示平台。本次史料挖掘工作收集的文化名人相关书籍、相关历史文物等,很大程度丰富了馆内陈设。一方面增加了大量文化名人及“大营救”相关书籍,展示文化名人在当时如何巧妙突破哨卡以及文化名人对白石龙地区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帮助场馆数字化提升,丰富了大量史料内容,并补充了一批还原历史的相关文物,有效提高市民参观的“新鲜感”。据了解,本次场馆全面修缮、数字化升级以展馆展示内容为基础,结合VR实景演绎、AR虚拟展示等先进展示技术,以新颖、创新的展示空间和展项设计,提升纪念馆展示水平,优化观众参观体验,为“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升级,让我们日后宣传更有动力,也开辟了很多讲解、宣传的新方向、新思路。对于讲好白石龙地区历史故事,更有信心了。”纪念馆讲解员说道。

据介绍,白石龙地区是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中陆上线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重要联络据点。通过本次史料挖掘工作,也为加强深港两地历史文化交流提供保障。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2005年9月3日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当年的营救“中转站”、“胜利大营救”雕塑、展览厅和大型浮雕背景墙等建筑。

该馆全面反映了发生在1942年历时近200天从当时日本占领下的香港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等共800余人以及100余名国际友人的“胜利大营救”。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深圳市唯一的相关主题性纪念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深圳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深圳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市委党校“活动教学点”“深圳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龙华区党员教育基地”、“龙华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020年9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2年9月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图片由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