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行业发展之下的人才缺口,深圳政企校联手破局“培养错位”难题

张郗郡
08-28 11:4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郗郡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程度不断深入,AI人才需求大幅激增,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缺口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8月24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CCF YOCSEF)深圳分论坛联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数据交易所,在深圳发起“大模型冲击下的数据人才断层”观点论坛。60余位高校学者、企业领袖与政府代表聚焦“AI时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给错位”现象,共商产教融合新路径。

主题演讲环节,深圳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王冠首先指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三有三缺”困境——有数据工程师,缺业务架构师;有开源模型,缺垂直语料专家;有安全规范,缺跨境流通人才。“当前数据类岗位需求年增63%,但应届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始终偏低。”王冠说。中央财经大学陈波教授也表示:“AI智能体正加速替代传统知识型岗位,未来市场亟需兼具行业理解力与创新能力的‘超级个体’。但高校课程滞后产业迭代15个月以上,导致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

人才缺口的表象之下,折射出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深圳中泓在线总裁陈锦冰在分享中直言:“对于产教融合,企业面临四大桎梏:战略资源缺保障、组织架构未适配、人才盘点难落地、执行成本过高。”以数据安全为例,企业因担心合规风险,难以将核心场景开放给教学使用。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池瑞楠副院长也剖析了现实阻力:“教师转型周期需12-18个月,同时硬件资源更新成本高昂。更关键的是,企业需要具备工程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却仍以论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深圳技术大学李蒙主任补充道:“超半数学生执着于考公考研,应用型高校亟需强化就业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阻力,实现教学与产业的良性结合?在场专家纷纷从企业、学校、政府的角度建言献策。

企业方认为,急需建立“反向育人”的创新培养模式。锐软科技CEO白瑞呼吁构建学习IDE”将产业项目切片化融入教学,教材电子化实时更新,才能弥合15天的技术迭代时差。深圳数鑫科技CEO吴会才强调:需建立问题反哺教学机制,把企业真实挑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

软通教育副院长刘静以软通教育为例,提出可以创建关于学生能力认证的新体系。高校与企业应共建能力护照,学术成果与项目实操结果互认。“现场,她还介绍了软通教育在全国产业学院试点”理论-实训-顶岗“的闭环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认证通过率提升40%

针对政府一方,东莞市大数据协会秘书长田爱军提出破局思路:“政府可以搭建‘政策-资金-平台’三位一体支撑体系。以东莞为例,当地政府正通过‘万区有数’平台建设数据产业基地,推动场景差异化落地。”

论坛期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深圳数据交易所联合推出《数据要素职业发展计划》,旨在通过“课程革新—认证机制—实战大赛—定向招聘”四位一体的闭环培养体系,快速弥合AI大模型时代下数据人才的供需缺口,助力企业精准获取“即插即用”型技术人才,为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深圳方案”。

论坛的最后,YOCSEF 深圳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漆舒汉进行总结。他指出,当前深圳正以政、企、校协同机制,打造大模型时代人才供给的新生态。期待更多高校和企业加入这场人才革命,为数据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张郗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