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冯骥才用钢笔和画笔写就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重磅出版
特约撰稿 仁文
2020-10-28 14:11

近日,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艺术家们》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展开了国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也呈现了同时期国内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

这部长篇小说是冯骥才先生酝酿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作者在精彩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用钢笔和画笔"两支笔"描绘出激荡动人的艺术人生。《艺术家们》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李陀、赵丽宏、程德培等诸多作家、学者的一致赞誉。

2020 年 10 月 29 日(周四)17:00,《艺术家们》线上发布会将在京东、百度等平台直播。冯骥才先生届时会亲临直播间,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艺术家们》的创作初衷,讲述作品中的艺术人生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

冯骥才艺术人生的澎湃之作

冯骥才先生以《义和拳》《神鞭》《俗世奇人》等经典作品闻名于世,是开创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实际上,冯先生自幼习画,师从名家,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专业修养。上世纪 90 年代初,冯骥才曾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反响巨大。冯骥才曾称,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他的"四驾马车"。绘画作为 "四驾马车"之一,从未离开过他的事业和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冯骥才对国内绘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现代文人画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绘画、音乐等艺术家是国内文学作品中较少聚焦的群体,而集文学、绘画等多种才能、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冯骥才,有着书写这个群体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艺术家们》塑造了国内作品中少有的艺术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现了他们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品中的种种生活情境、创作困境、情感经历、商海博弈等,都是首次呈现于读者面前。就个人经历与精神追求而言,这部小说可谓是凝聚了冯骥才五十多年艺术生涯的澎湃之作,也是他表达个人美学理想、展现艺术心得感悟的心血之作。

▲ 2020 年 6 月 19 日晚,冯骥才先生修改完《艺术家们》第七稿后自拍留念

作家冯骥才和画家冯骥才在《艺术家们》"相遇"

冯骥才在自序里写道:"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艺术家们》是集中展现冯骥才浪漫主义追求的一部作品。从人物、情节到语言,自始至终流露着浪漫主义的气质。楚云天、隋意、洛夫、罗潜等人的内心世界,在冯骥才的笔下呈现出多姿而蓬勃的面貌。他们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热烈地抒发着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冯骥才用浪漫的语言,融入唯美的绘画感,不断追寻、捍卫着"美"的存在。可以说,作家冯骥才和画家冯骥才在这部《艺术家们》中相遇了。

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下,这期间,中国当代小说、绘画、文化等各个艺术领域的美学追求也几经变化。冯骥才是整个历程的亲历者,也是美学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他曾说:"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我的理想发自心灵,我的唯美拒绝虚伪。"

冯骥才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坚守"唯美主义",也为维护国家的"美"而做出了极具"理想主义"的牺牲。当工业大潮急速淹没传统文明遗存的时候,他毅然纵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苦心经营,辗转大江南北,拯救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守护了无数濒危不可再现的民间文艺之美。为此,他牺牲了个人在文学、绘画创作极为珍贵的二十多年时光。

而《艺术家们》这部集艺术、文学、物质、情感、欲望、市场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作品,在展现近五十多年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外,也鲜明地流露出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发自心灵"的情怀贯穿始终,让读者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常被作者的真诚和执着而感动。

以绘画界反应风云变迁的大时代

冯骥才以三位画家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五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新时期,再到市场化大潮的席卷,每个人都经历着时代的淘洗,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悄然起步;在新时期,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了时代和他们;而当市场化大潮袭来,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心灵考验,苦苦地寻求突破和自我救赎。

著名评论家、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艺术家们》以小题材写大时代,也以小故事写大内涵,从画家们的生活场景等很小的故事切口,内涵丰富,这与他的艺术追求、艺术标准高度吻合。"

《艺术家们》塑造了一群阳光明媚的、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画家,是"一群内心美且高贵的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时代曾给了他们一道亮光,于是他们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但是很快辉煌逝去,大潮退却,只留下喧嚣后的平静和沉寂,以及少数艺术家发自心底的悲怆。

《艺术家们》所写所思,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同时也是大时代社会图景的真实见证。在时代的潮涌中,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守护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情感,众声喧哗,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道路逐渐清晰。

"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了"

2018 年,冯骥才凭借《俗世奇人》(足本)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时隔近四十年,再次斩获国内文学最高奖。近年来,他陆续推出了"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单筒望远镜》《俗世奇人全本》等诸多文学作品。一时间,媒体和广大读者纷纷感叹:"冯骥才回归文学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既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当时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他不仅承接了老一辈作家对文学精神的执守,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创新之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骥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他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已有 20 多亿字的规模。

但是,冯骥才一直未离开文学,他从不是文学的旁观者,也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面对"回归"的声音,冯骥才说:"我今年七十八岁了,爬山爬不动了,台阶超过三十公分也上不去了。当我回到书房的时候,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了。"

回到书房的冯骥才已经为读者带来了多部重量级作品,而这部凝聚了数十年心血和艺术情感的澎湃之作,将带给世界更多的精彩与感动。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特约撰稿 仁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