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黄小婷/文 记者 李楚玲/图
清晨的阳光洒向沙井街道沙蚝社区,“幸福邻里”微公园里,孩子们踩着防滑地垫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绿树环绕的棋牌桌旁谈笑风生。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空间,曾是常年闲置的“边角地”?自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沙井街道通过激活闲置空间、硬件升级、机制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锦程路沿路人行道划定了流动摊贩疏散点。
“以前带娃,总想往外跑,现在下楼就是公园,省心又踏实。”居民黄先生的话,道出了“边角地”改造的民生价值。沙井街道深入挖掘辖区资源,将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逐一改造:沙一社区下冲路的废弃地块,变身“共享菜园+艺术街巷”,居民既能体验农耕乐趣,又能在彩绘墙前打卡;壆岗社区三角园的闲置角落,增设休闲座椅与绿植,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口袋乐园”。
这些项目不仅投入少、见效快,更注重细节设计。沙蚝社区微公园的游乐场,防滑缓冲材质守护孩子安全;彩色步道宽度经过测算,确保老人散步与孩童嬉戏互不干扰;花槽凳兼具休憩与绿化功能,让老人下棋时也能闻着花香。“我们要让每处改造都贴合‘一小一老’需求,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品质提升,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沙井街道以“减法”清顽疾、“加法”提品质,用精细化更新擦亮城市底色。“以前路灯暗,晚上出门总担心,现在新路灯亮多了!”家住北环路的李女士感慨。此前,沙井街道对老旧破损、功能冗余的城市家具“即查即改”,清理修复问题设施1300余处,让斑驳护栏、老化电线杆等“城市伤疤”消失。
同时,一系列微更新同步推进:北环路50根路灯杆焕新,照明亮度提升30%;环镇路、迎宾路护栏整体刷新,道路颜值显著提高;新沙路近宝安大道段破损路面修复,居民出行更顺畅。这些细微变化,正悄然改善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
8月中旬,沙井街道和一社区党委牵头联动辖区3家股份合作公司班子,以“行走一线”的实地调研方式,精准“把脉”辖区环境治理难题。在走访中,团队聚焦商铺“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宣传栏海报陈旧、部分区域停车线缺失、重点区域临时疏导点不足等民生痛点,股份合作公司主动扛起责任,迅速投入约8万元用于第一批问题整改,推动问题落地解决。
城市环境的整洁有序,绝非“一阵风”式整治可实现,需以长效机制为支撑,更需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和一社区股份公司的主动投入,正是沙井街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四方联动共治模式的生动实践。目前,街道已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2000余名股份公司、物业公司人员组建市容巡查服务队,通过“分批、分时、分区”巡查,及时劝阻乱摆卖、乱停放等行为;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文明观察团”,深入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重点片区调研督导,推动问题精准整改;338名义工常态化开展“城市细节观察官”志愿服务,累计行动61场次,随手清理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成为社区里的“流动风景线”。从企业主动担责到全民参与,沙井街道正以“短期整改+长效守护”的组合,筑牢城市环境治理的坚实根基。
“现在大家都愿意为环境出份力,社区越来越美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