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面馆老大”,其实是预制面

中国新闻周刊
00:00
摘要

近日,遇见小面更新了招股书,它的境外上市申请也已通过备案,IPO进入了冲刺阶段。

白领们的“午饭搭子”,要上市了?

近日,遇见小面更新了招股书,它的境外上市申请也已通过备案,IPO进入了冲刺阶段。据招股书数据,今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营收7.0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217.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来看,它还是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截至最后可行实际日期,这位“重庆小面老大”门店数达到451家,然而时至今日,遇见小面甚至都没能走进川渝。

那么遇见小面凭什么成为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

万物皆是预制

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长楹天街,聚集着上百个餐饮业态,遇见小面入驻在商场的B1层。它的对面就是味千拉面,周围还有老乡鸡、小满手工粉、阿上阿上麻辣香锅等快餐品牌。

在工作日的中午12点,记者来到遇见小面门店,当时店里的上座率已经达到80%。

放眼望去,每桌上的吃食都大差不差——一碗豌杂面,一盘装着鸡排、豆腐串或是锅巴土豆的炸物以及一杯饮品,这正是遇见小面最畅销的、均价30—35元的“招牌小面3件套餐”。当然,也有少数人选择了遇见小面的冒菜、菌菇汤面或是葱油拌面等菜品。

遇见小面菜单(遇见小面点餐小程序截图)

遇见小面门店共有30—40个SKU,包括小面、小锅米线、抄手系列、米饭系列、撸串系列和甜品饮料,各类主食均价都在10—20元。

只不过,无论点的是什么菜品,它都能在5—8分钟内就上齐。因为在这里,万物皆是预制。

通过观察遇见小面内的明档厨房,记者发现,仅需5名员工就可以撑起一家门店。

首先,一个人负责调味和加汤。他先从面前三四排整齐摆放的调料盒里舀出不同的调料放在碗底,再根据不同种类的面,决定不加汤或者加入骨汤、辣汤或番茄汤。

紧接着,第二个人负责加入浇头,他的面前同样有一排排料理盒,里面装的是肉卤、豌豆和青菜等食材。

与此同时,第三个人正一包接着一包地在煮面。

遇见小面明档厨房(图:中国新闻周刊 高越 摄)

当浇头和面都加好后,最后两个人会从窗口外接棒,再将菜品送到客人面前。由于整个流水线的动作都简单而机械,所以员工之间时不时还可以互换岗位。

只是,店员的繁忙程度堪比在奶茶店里摇奶茶,每次菜品制作完成,后厨区店员会按铃提醒大堂区店员上菜,这就导致整个门店按铃声总是此起彼伏、少有间断。

中午,正是快餐店最忙碌的时间段。因此在店内,消费者经常可以看到“补货”时刻,店员们会熟练拿出一袋袋预制的辣椒油、肉卤或是榨菜,撕开包装,直接向料理盒里倾倒。

当然,除了面之外,其他餐品同样是预制。比如,锅巴土豆、鸡排等小吃,都是提前炸好放在料理台上的,只等着复炸加热,再涂上调料就能上菜。

不能调整甜度的饮料也不例外。“所有都是预制的,(饮品)就是用粉冲的。”店员向记者表示。

这种模式也在遇见小面的招股书中得到了验证。招股书中显示,“遇见小面对菜单进行了标准化,并使用一致且兼容的食材,实施简单及系统化的菜品制作流程”。截至2025年6月30日,遇见小面拥有452家供应商,为其提供食品采购、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

“中式面馆第一股”?

成立于2014年的遇见小面,开店速度一直不算快,时至今日也只有400多家门店,但为何就能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这里需要交代的一个客观现实是,中式面馆是一个“有品类、无品牌”或者说“强品类、弱品牌”的赛道,也就是说中式面馆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在2024年中式面馆排名中,前五大品牌占整体市场份额只有2.9%,其中位列第四位的遇见小面市场份额仅为0.5%。

细分到重庆小面赛道更是如此,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重庆小面门店数超3.0万家。其中,77.4%的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门店数超过50家的品牌数占比仅有0.3%。

制约重庆小面规模扩张的关键在于口味和效率。在口味上,重庆小面地域特色鲜明,口味依赖于从业者的多年经验积累,难以标准量化,一旦连锁,口味易于变形。在效率上,重庆小面所用的手擀面、熬制的汤底以及当天现炒的浇头都在制约着后厨的出餐效率和库存周转。

而遇见小面用一套预制标准化体系,将这份熟能生巧的手艺变成了统一标准的公式。一碗小面,从调味料、浇头,再到面条,统一都由中央厨房预制完成,门店做的只有煮面和将它们进行组合而已。其他菜品,像是冒菜、卤肉饭和抄手等也是类似的流程。

遇见小面门店(图:中国新闻周刊 高越 摄)

而一切皆可预制,又提高了出餐效率,哪怕是饭点,七八分钟之内菜品也能全部上齐。

口味不差、出餐很快,价格尚可,对于疲惫、忙碌的一、二线白领们来说,足以让他们把遇见小面列为填饱肚子的选项之一。

从事广告行业的白领侯静雯中午经常跟同事们去旁边商场的B1层随便吃个快餐,在她看来,工作餐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价格不能太贵,“30元是门槛”;上餐必须快,“午休只有一个半小时,时间很有限”;味道说得过去,“不说多美味,但要在及格线上”。

综合下来,侯静雯经常选择的是米村拌饭、麦当劳、张亮麻辣烫以及遇见小面。

在小红书上,许多人也将遇见小面称为“打工人的面”,分享“没什么可吃的,中午就吃碗面吧”。

看似成功解决中式面馆规模化痛点的遇见小面,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在2014年到2021年之间,它得到了8轮融资。

“它通过标准化管理,将复杂口味转化为精确操作标准,实现口味稳定和上餐迅速,保障不同地区品牌一致性和运营效率,符合资本对效率和可复制性的要求。”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向有意思报告表示。

图源:遇见小面招股书

在资本的助力下,前7年仅开出100家店的遇见小面,正式开启了大规模扩张,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门店分别净增37家、82家和108家。

七八十分的预制面,不灵

靠着预制的标准化小面,遇见小面一路小跑,直至成为川渝面馆第一品牌。但有趣的是,它至今还没开进重庆小面的老家。

一方面是口味。四川饭店和平门店行政总厨瞿洪永做餐饮已经30多年了,他告诉有意思报告,预制出来的重庆小面,“最多只能还原出七八十分的味道”。

瞿洪永进一步介绍,重庆小面的几个要素——面、调味和浇头各个都有门道和讲究。预制小面欠缺的“烟火气”,都体现在细节上。

首先是面。想要做好面,必须要既筋道又不坨,用筷子夹也不易断。有的面馆会自己做手擀面,按照口味选择加多少蛋、猪油和水,还有的面馆会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鲜切面。

“无论哪种面,老板对面都是很熟悉的,干湿度、软硬度有哪些差别,火候都要调整,这跟自动设定时间煮多少秒的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瞿洪永说。

其次是调料。重庆小面常见的调味料包括盐、味精、鸡精、蒜水以及各种辣椒、红油等。看似是老板一勺勺随意加,但其实背后全是多年经验的积累。瞿洪永说:“没有什么几勺、多少克的具体标准,全靠熟能生巧,但调好的比例就是刚刚好的,不咸也不淡,还会有自己的独特味道。”

在深圳工作的四川人赵小金告诉记者,当地人一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专属面摊”,“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认这个味道。”

(图:中国新闻周刊 高越 摄)

最后是浇头。为了做好浇头,小面老板们通常凌晨三四点就开始炒制肉酱、肥肠、排骨和牛肉,如今有的面馆还会现炒浇头。

像豌杂面里的灵魂浇头——豌豆,老板们也会提前泡几个小时,再加入猪油上锅蒸,蒸到表面不破,但一捏就碎、能起沙,就是软烂适度了。

这种现炒浇头带来的口感和味道是袋装的预制肉卤和豌豆酱无法比拟的。在赵小金看来,遇见小面的豌豆就不够正宗,过于软烂了。

另一方面,30元的价格也让遇见小面难以敲开川渝地区以及广大二三线城市的大门。

遇见小面的门店大多位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据窄门餐眼数据,这二者的门店占比达到89.41%。

詹军豪分析:“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本地面馆竞争激烈,扩张成本很高,遇见小面客单价相对较高,品牌溢价在这些城市难以维持。”

在二三线城市,遇见小面会遇到价格更低的对手。据红餐大数据,全国人均消费不到20元的重庆小面门店数占比达到了59.5%。跟它们相比,遇见小面并不具备价格优势。

而在遇见小面所在的20—30元价格带里,它还会遇到胖妹面庄、嘿小面、愚小面和五味小面等连锁品牌的竞争。

中国餐饮业发展到今天,预制模式早已不是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是连锁快餐品牌,几乎没有不是预制模式的商家,消费者其实也多少心知肚明。

这是遇见小面成功的基础,但似乎也阻碍着它更进一步。如何平衡味道和效率,将继续考验着遇见小面们。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