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艺|路之变

08-26 11:05
摘要

余巍巍

十多年前,还没有成立光明行政区。那时候我在公明街道工作,每年年底写街道工作报告,写到未来的发展,道路“四纵四横”总是让我心潮澎湃。我知道,修一段公路,不像是在屋后挖一条沟,填一条通往菜地的小路,需要征地、谈判、清拆……要做的工作和牵涉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直到某天看到《光明新闻》上那则新闻“光明区三条主干道焕新颜”,让我这个老光明人忍不住把报纸摩挲了好几遍。照片里,松白路、东长路、公常路三条主干道像三条闪亮的缎带,在光明大地上交织出崭新的图案。

说起松白路,我想这应该是光明人记忆里最深的刻痕。二十多年前,它是连接深圳市区与公明、光明农场的唯一“大动脉”,车流量大,路面经常被满载的大卡车压得坑洼不平。

如今,新闻照片里的松白路双向八车道,智能路灯如列队的士兵,好几段路中央隔离带的簕杜鹃开得正艳。最惊艳的是那些新架的天桥——塘尾段的“白鹭展翅”,公明广场的“光明之环”,夜里亮灯时,整条路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有人说这是光明人的“深南大道”,我觉得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东长路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2017年至2019年,我曾在凤凰街道工作两年。那时候东长路只建好一段,开车走到与光明大道交会的地方,对面就是断头路。每次在等红灯时面对眼前的杂草和尘土飞扬,总要期待,什么时候东长路能够修通,我就可以从那里长驱直入快速回到家呢?现在,新闻里说它是“智慧道路示范段”,海绵城市设计让路面再也不见积水,智慧路灯能根据天气自动调节亮度。每当暮色四合,我总能在东长路的某一段看到最美的夕阳,有时候与雨后的彩虹不期而遇。于是,去光明,我要故意走一段东长路,去玉塘街道,我也喜欢从东长路绕到松白路。这四通八达的道路,总让人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转错一个路口也能快速抵达。

公常路的变迁最富戏剧性。《光明新闻》曾刊登过对比图:2002年它还是条“九曲十八弯”的乡道,两辆货车相遇得有一辆倒车让行。路面更是破烂不堪。现在笔直得像用尺子画出来的,两侧的LED灯带在夜色中勾勒出流畅的线条,那些常年开着的簕杜鹃,向日葵,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朵,让道路充满诗意。就像报道里说的,公常路整体布局分为五大板块:“一环”“二桥”“三线”“四面”“五园”,并贯穿四大主题“光明云环、光明腾飞、时光穿越、光照未来”,寓意光明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宛如时光穿越般,迅速崛起和发展,彰显着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态度。

2022年1月11日,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地下隧道正式通车,该隧道贯通后,实现光明科学城片区客货分离,能够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也随之提升,师生出行更加安全了。我现在开车去东莞常平看朋友,特别喜欢避开高速,沿着公常路前行,穿过长长的地下隧道,仿佛走过时光隧道。它总是让我在眼前的美好里,回想起过去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些路的变化里,藏着无数温暖的细节。松白路扩建时为百年老榕树让道,东长路保留了老供销社的门廊立柱,公常路专门设计了公交港湾。有人担忧,这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会不会让久不归家的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我相信,这保留的百年榕树、门廊立柱,就是记忆深入“老家”的标识。

路的变迁改写着人们的生活轨迹。从前去福田区要在松白路上颠簸两小时,现在坐地铁六号线半小时直达。东长路边的农田变成了高新产业园,当年在田间插秧的农人,根本不会想到如今他们的后代或许穿着白大褂,在光明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实验室里开展科研试验。

公常路沿线的农家乐,周末停满了从市区来的私家车。他们从这里去大观园,去走光明虹桥,带着孩子去科技公园……

记者说道路的开通是“城市血脉的新生”,我倒觉得更像一场静默的变革。不信,你看偶遇的松白路上的无人驾驶测试车,东长路边的5G智慧灯杆,公常路上的光伏发电地砖,哪一样不是从路上长出来的新风景?现在出行,你根本不必担心哪条路塞车,打开导航,总有一条通畅的大道能把你带向目的地。

偶尔夜深人静时,我相信许多“老光明”或许会想起当年在松白路上数坑洼,在东长路上掏车轮里的红泥,在公常路上给抛锚的货车推车的情景。我们也许会慢慢忘记当初出行的漫漫长路,而今这些记忆,都化作了路基里最坚实的土层。它们就像三条并行的五线谱,记录着光明这座新城成长的旋律,并与其他“四纵四横”甚至是“八纵八横”道路一起,奏响时代最强音。

有一夜,我站在朋友家天汇城17楼窗口俯瞰,条条星光闪闪的大道在霓虹灯下熠熠生辉。看眼前的大小汽车川流不息,看人行天桥上驻足拍照的人们。忽然明白,所谓“路之变”,变的不止是沥青与水泥,更是那些在路上奔波的脚步,在路边生根的梦想,在车轮后飞扬的时光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