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浪涌续华章 金融赋能万象新

08-26 00: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四十五载千帆竞,金融勇立潮头先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以下简称深圳金融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做优金融“五篇大文章”,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做专科技金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金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金融监管局持续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金融支持,助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政策支撑方面,深圳金融监管局以年度1号文件印发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实施意见,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召开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推动构建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高效和生态优良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专营机构方面,在前海、河套、高新园、光明科学城等科技资源集聚区设立两批次45家科技支行,推行“六专”管理机制,推动银行机构持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业务创新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四项试点”,引导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截至2025年6月末,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规模51.60亿元,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规模109.48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余额245.98亿元,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指导行业强化科技保险保障,推出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险示范条款,组建海外知识产权保险联共体,首创“科研保”等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科技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12万亿元。

做优绿色金融,服务“绿美深圳”建设

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深圳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制度和产品创新为抓手,指导行业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配合制定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发布蓝色金融指导意见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支持。联合出台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绿色投资评估指引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风险防控服务技术规范,并指导行业在全国率先出台新能源车险承保理赔工作指引。目前,深圳已有184家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规模和类型居全国首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

在制度持续完善的同时,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和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成功推出,“降碳贷”“绿科贷”“绿普贷”等与企业碳绩效挂钩的金融产品相继落地。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绿色信贷余额达1.31万亿元,是2020年的5倍。

做深普惠金融,畅通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深圳金融监管局持续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路径,以场景化服务提升普惠金融质效。

创设“深惠万企 圳在行动”品牌,通过“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普惠金融推进月”等活动,主动对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牵头建立深圳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发“千企万户大走访”系统,推动融资服务直达基层。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累计走访经营主体149.43万户,发放贷款6674.91亿元,居全国首位。

聚焦“20+8”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等八大细分场景,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可得性和适配性。创新推出“园区贷”试点,构建“政园银担”协同机制,为入园企业提供无抵押、高额度、低利率信贷支持,相关工作获国务院充分肯定。

联合多部门推出“深质贷”“惠农贷”“深军贷”“深融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大统保”政策及“跨境电商保”试点护航外贸小微企业。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深圳惠家保”、首贷户贴息政策等陆续落地。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6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26.29%,规模全国第一;贷款户数131.05万户,是2020年的2.51倍;贷款平均利率连续五年下降。

做好养老金融,打造“老有颐养”标杆城市

更好服务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责。深圳金融监管局积极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对养老健康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助力深圳探索大城市养老新路径。

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理财、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试点,更好满足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557万户,累计缴存71.06亿元;商业养老金账户11.62万户,销售金额183.44亿元。“深圳惠民保”、专属医疗险等城市商业医疗保险有效满足老年群体医疗保障需求。

保险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探索“保险+医康养产业”协同模式。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为主的习惯,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居家养老解决方案。目前,深圳已有2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打造契合养老服务主体需求的信贷产品,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推出“惠老助力贷”“惠老展业贷”,为医养、康养、护理、助餐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累计发放贷款1900万元。

持续优化适老金融服务,制定全国首个金融适老服务标准,指导684个银行网点完成“智志助老e站”挂牌和1517个网点无障碍改造,推进手机银行适老化升级,累计发放“智慧养老颐年卡”134万张。

做强数字金融,推进行业数智赋能

数字金融是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深圳金融监管局依托深圳科技优势,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金融数智转型发展。

率先制定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2024年法人机构信息科技投入67.9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31%。在英国Z/Yen2025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深圳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全球第三、全国第一。

指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打破银企信息壁垒,增强风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微众银行推出全线上“微业贷”,从申请到审批平均仅需4分钟,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授信客户超176万户。

加快提升监管数智化水平,全面推进“一表通”试点,构建监管数据新体系。制定“AI强监管”工作方案,打造“深AI”智慧监管品牌,规划“AI+监管”八类应用场景,全面赋能“五大监管”。建立智能检查实验室,推动监管科技工具研发与应用深度融合。

做实深港互联互通,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圳金融监管局积极拓展深港金融互联互通广度与深度,助力深圳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出台支持前海深化改革开放16条举措,制定“前海金融30条”落实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助力前海打造金融开放示范窗口,推动完善河套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积极推动金融业开放政策在深圳落地落实,推动香港大新银行、富邦银行等来深新设分支机构。截至目前,深圳已有港资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为内地最多。支持微众银行赴港设立科技子公司,积极参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上线试运行,促进金融数据安全合规流通。

持续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联合推进“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辖内“跨境理财通”资金汇划金额占大湾区总量三分之一。推动保险机构开发跨境保险产品,累计备案8款跨境医疗险和61款专属重疾险,承保18.61万件;17家财险机构开展跨境车险,承保车辆8.27万辆。

四十五载千帆竞,金融勇立潮头先。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金融监管局将在金融监管总局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贡献更加澎湃的金融力量!

编辑 陈萌琪 二审 杨乔博 三审 李天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