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高速:逐梦之路绽放文明之花

姚嘉莉
08-25 20:2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李元佳

串联3座万亿级城市核心,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深高速的每一寸延伸,都镌刻着时代的特殊印记。它与深圳同频生长,在时间的光影里铺展繁华,绽放出跨越时代的芳华。

广深高速——被誉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丘建华 摄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破土而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掀开新篇。一年后,广深高速启动筹建;1994年试运营,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正式通车,让“同根同源”的血脉在车轮滚滚中愈发紧密相连。

1987年,粤港双方签署合同。通讯员供图

2025年5月,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广深高速的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成功摘下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绽放在湾区大地上的一朵“文明之花”。30余载风雨同行,广深高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脉络,更是时代脉络;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成为特区精神的具象载体。

逐梦之路

从黄金通道到湾区脊梁

广深高速始终与特区同频共振。这条承载着神州大地“改革梦”的高速公路,因深圳而生,为湾区而长:它是国内首条引进外资合作的高速公路,是粤港澳大湾区高速路网的“黄金枢纽”,连接着广州、深圳两个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中间贯穿“世界工厂” 东莞,辐射整个湾区核心地带,织就一张四通八达的经济网络。

通讯员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正在珠江口徐徐展开。广东省交通集团作为交通建设的主力军,用一条条交通脉络书写着“路通百业兴”的民生答卷。广东交通集团运营的近8200公里高速公路网,日均承载超500万车次的流动,带动大湾区经济腾飞。

依托广深高速“黄金通道”基础优势,大型物流公司、工业园区、高新科技企业等沿线布局,由此推动区域现代物流业、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从1994年试通车时的日均车流量3.63万车次到2020年日均达65万车次,被誉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的广深高速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更代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

通车初期的广深高速。通讯员供图

文明之花

从服务初心到精神地标

川流不息,守护不止。广深高速深深扎根在深圳乃至大湾区的文化土壤里,党组织从无形到有形、从有为到有力、从有效到有品,形成“合美广深”党建品牌,实现文明创建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以“融合美、四度美、志愿美、心灵美、文明美”和“政治强心、组织定心、品质匠心、服务暖心、文化舒心”形成“五美五心”企业品格,以党建品牌创建促进党建工作全面升级、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质、文明创建全面发力。

广深高速志愿者开展关爱困境儿童活动。通讯员供图

当一个城市不乏志愿者,必然为这里注入满满的温情与力量。广深高速志愿者队伍发起于2006年,当时深圳管理处福田收费站响应当地的号召成立了由70名员工组成的义工服务队,志愿者先后组织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比赛志愿者服务,曾获得福田区政府颁发的嘉奖令。

2016年11月,广深公司党委指导公司团委整合沿线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在广东“i志愿”平台注册成立了广深高速志愿者总队,下设6个志愿者分队,从当时注册志愿者1000多人,发展到现在注册志愿者超2000人。总队先后组织和参与各项志愿活动共500多项,总服务时长累计约10万小时,广深高速志愿者总队获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在这个志愿队伍里,“名人”不少,他们的事迹多次登上各大报刊的头条。“广东好人”张容华是广深高速南头中心站的一名厨师,49岁的他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坚持了20多年,累计献血2.8万毫升,献血量相当于3个成人血量的总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景祥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用肩膀做梯帮助20多名旅客从着火的大巴上逃生,“踩着我的肩膀,快下来!”简单的一句话,生命与使命同行,充满力量与担当。他忙碌地穿梭在创新工作室和高速公路,解决问题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广深高速志愿者风采。通讯员供图

一批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在广深高速诞生,他们探索服务员工、服务司乘、服务属地、服务社会“四部曲”,走出了“进城市、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创新服务路径,助力“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平安广东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工作,在各种大型活动、高考和春运中提供服务保障,持续传递着向上向善力量。

逐梦之路仍在延展,文明之花永不凋谢。

(作者:姚嘉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