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做支持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先行者

08-26 07: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国银行继续勇当金融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智慧的金融、更优质的服务,为深圳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

岁月如歌,沧桑巨变。昔日渔火点点,今朝星河璀璨。45载光阴流转,深圳这片热土已崛起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与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伴风雨路,携手往前闯。作为深圳经济特区金融业最早的“拓荒牛”,中国银行自1978年以来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在“春天的故事”中书写了精彩的金融篇章。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45年如一日,搏击时代浪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

新征程上,深圳矢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持续彰显敢闯敢试、创新奋进的精神,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均突破万亿大关,坚定扛起服务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奋力谱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金融新篇。


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门口,有一座铜牛雕塑,铜牛昂首蹬腿,筋肉强健,拉着身后一段树根,倾力向前。

这尊象征“拓荒牛”精神的雕塑,无声诉说着深圳特区建设者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传奇。40多年来,“深圳速度”完美诠释了现实版“沧海桑田”。

在这片创造奇迹的热土上,中国银行正是无畏的拓荒者之一,以金融之力破坚冰、引活水,为特区经济的腾飞筑基“生命线”。

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1980年8月26日。百业待兴之际,资金短缺成为首要难题。回望时间深处,1978年1月,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正式成立,员工总数52人。“那时我们运送钞票的单车都是向人行借的。”中行老人回忆道。彼时特区的银行业,一穷二白,艰难起步。中国银行的第一批创业者们立志扎根深圳,服务深港两地居民,从最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开始,在仅有两层的办公小楼里开启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在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和深圳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网点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特区建设号角吹响,中国银行勇担使命,以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举,为特区注入了至关重要的金融活水。1983年,面对特区建设资金紧张和银行只能涉足流动资金贷款的旧规束缚,中国银行毅然突破“深水区”,为蛇口工业区建设提供了6000万港币的开发贷款。这笔具有破冰意义的贷款,如同及时雨。两年后,我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项目启动,中国银行深度参与其中,承担了关键的合资谈判、项目融资及综合金融服务,为这一关乎特区乃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项目保驾护航。

特区经济的引擎高速运转,外向型模式在80年代中期已占比超50%,但外汇资源的异常紧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中国银行积极开展出口押汇、汇票承兑、信用证等创新业务,有效盘活了企业资金流,强力支撑了“三来一补”和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

历经四十余载深耕,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已从特区金融的拓荒者,跃升为创新业务的先行者。面对时代变迁与特区发展,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积极推动市区两级政府的全面合作,与深圳市政府及南山、福田、宝安、罗湖、光明等7个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为特区乃至国家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筑更坚实的金融基石。

回望征程,从借单车运钞的起点,到为蛇口开山填海注入第一笔开发贷款;从开出深圳首份信用证到支撑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从破局外汇短缺到引领跨境金融创新,中国银行始终以“拓荒牛”的姿态,融通特区金融血脉。

作为与特区血脉相连的国有大行,中国银行始终服务国家战略与深圳城市发展,全力支持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蝶变,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持续为城市注入金融动能。

构建动脉网络、强力支撑城市高效运行。中国银行深刻理解畅通无阻的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它长期提供稳定、大额的资金,精准投向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在深圳地铁轨道交通发展“破竹之势”的背后,中国银行始终提供坚实的信贷支持。自2002年与深圳地铁开启合作,便成为其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后盾,深度融入轨道交通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尤其在第三期工程中担任主牵头行成功组建地铁9号线银团,并积极参与7号、11号线项目。

支撑枢纽门户扩容升级。中国银行将支持港口、机场智能化规模化视为提升深圳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助力港口智能化升级,从盐田国际一、二、三期到扩建工程银团支持,见证全球最繁忙单体港的崛起;助力智慧港口建设,担任妈湾智慧港银团牵头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码头;助力机场全球连通,长期信贷支持宝安国际机场,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助力协同发展,与招商局、特区建发、深投控、盐田港集团等紧密合作,系统支持港口、机场及配套体系融合并进。中国银行的金融实践,显著增强深圳作为全球供应链节点和贸易门户的硬实力。

中国银行支持妈湾智慧港建设。

深耕开放创新前沿。在深港河套合作区前瞻布局,设立河套皇岗分行,率先落地首笔“科汇通”试点、“河套科创贷”,办理“货币桥”跨境汇款等创新业务,探索服务新模式,携手各方共建科创生态。在前海合作区,紧抓深化改革开放机遇,设立前海蛇口分行,与前海管理局协作参与民生、产业、基建项目融资;率先落地“金融支持前海30条”多项试点,如境外不落地购汇、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境外企业购买大额存单等,走在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与对外开放前列。中国银行为这些国家战略平台提供涵盖项目融资、跨境结算、企才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有力推动深港协同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从疏通城市的轨道交通,到辐射全球的港口机场,再到引领未来的前海、河套国家战略平台,中国银行以持续金融“输血”与创新服务,全方位参与深圳城市筋骨重塑与能级跃升。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外向型经济底色鲜明。从80年代“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蓬勃兴起、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到2024年以4.5万亿元进出口总值重夺内地“外贸第一城”并实现出口32连冠,开放始终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基因。伴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需求激增,打通跨境金融血脉成为关键命题。中国银行勇担破壁重任,架起联通世界的金融“金桥”。作为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已连续五年为大会护航,积极发挥集团全球化优势,为市区两级政府招商引资、跨境推介、政企撮合提供助力。中国银行连续第四年作为牵头联席全球协调人,协助深圳市人民政府成功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中国银行连续五年服务深圳全球招商大会。

赋能企业出海,领跑跨境结算。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始终是外贸企业“扬帆出海”的坚实金融后盾。早在1981年,它就为中电工贸公司开立了国内第一份信用证和第一个保证金账户,借助服务外资、中外合资、产品外销等,持续推动业务革新,为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启动输送了不可或缺的“货币第一推动力”。当前,依托集团全球化服务网络和“一点接入 全球响应”机制,该行以金融力量有力支持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为持续满足外贸企业跨境结算、投融资等多元化需求,中国银行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跨境汇款直通车、中银跨境e商通、出口信贷等特色产品和服务。通过长期支持,该行参与并见证了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大批科技企业成功走向全球市场。目前,服务跨境客户超5万家,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和结售汇业务量持续稳居市场第一。其中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更是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

聚势湾区,打通投资新通道。在深化粤港澳融合的新征程上,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再当加速器。2024年主办“湾区聚势”论坛,搭建政银企智对话平台;“大湾区开户易”服务超30万港人,更率先助力10家券商落地“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累计服务大湾区居民3.7万户,汇划金额超170亿元,显著提升居民跨境投资便利性,为大湾区资金融通开辟高效新路径。

四十五年破壁前行,中国银行以金融创新持续提升特区对外开放便利度与国际竞争力,支撑深圳外向型经济巨轮破浪远航。这座由信念与行动铸就的“金色桥梁”,不仅连接中国与世界,更昭示着开放不息、联通不止的时代方向。

深圳特区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引擎。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成为这座先锋城市面向未来的关键课题。中国银行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为科创企业成长注入强劲金融动能,成为点燃创新火种、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赋能者。

践行普惠初心,润泽小微企业。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2008年,创新推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成立了服务中小企业的专营部门“中小企业业务部”,建立了高效、完善的授信审批机制。到2011年该行设立了“中小型企业信贷中心”,专注为深圳的小微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同时推动“网点对公业务转型”工作,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网络覆盖。近年来,推出“专精特新贷”“园区贷”“个体深信贷”“深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服务,将金融资源精准有效地滴灌到近十万家小微市场主体。

精准滴灌“20+8”产业集群。中国银行紧密围绕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战略部署,特别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领域,前瞻性地研究产业特点和金融需求,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专属授信服务方案。例如,针对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推出“低空经济贷”;瞄准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设计“医疗器械贷”;前瞻布局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创设“合成生物贷”。这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当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提供的贷款余额均已超1900亿元。

中国银行客户经理走访杰普特光电生产车间。

持续创新模式,精准浇灌科技之花。中国银行在深圳建立了13家科技金融中心、3家监管认定科技支行及30个科技金融特色网点,为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特点以及由此衍生的融资难题,中国银行勇于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中银科创夸腾系统”,提升科创企业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构建专业的“科技企业评估模型”,创新推出“科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些创新举措,为科技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规模壮大提供了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陪伴并助力一批又一批科技企业实现了关键的技术突破和跨越式的“拔节生长”。

中国银行广泛链接科创生态伙伴,在科创活跃地区搭建由政府、投资机构、产业头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科创生态圈,有效汇聚各方要素资源,打造共享生态,助力科技发展。当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服务的深圳本地科技型企业数量已突破1.5万家,科技贷款超过2700亿元,市场份额排名业界第一。

从普惠金融滋养万千中小微,到精准信贷支撑“20+8”产业脊梁,再到创新模式浇灌科技企业之花,中国银行始终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深度融入特区创新生态,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强劲助推器,持续为深圳点燃面向未来的创新引擎。

特区发展的温度,最终体现在千万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上。中国银行作为坚定的民生同行者,始终以便捷、丰富、安全的金融服务,让发展成果更直接、更润物无声地惠及千家万户。

中国银行持续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1986年首创全国同城通存通兑,打破地域限制。 1988年发行深圳首张信用卡,开启消费信贷新时代。1995年推出九币种活期一本通,便利跨境生活。1996年全国首家开办个人理财中心……当前,中国银行积极拓展“衣、食、住、行、游”等消费场景,支持供给侧丰富产品,需求侧便民利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支付、消费分期、信用卡优惠等个人金融服务。着重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领域发力,不断优化金融产品服务,持续推广“中银E贷”“随心智贷”“启航贷”等产品,赋能市民家庭消费,满足居民安居就业、家居装修、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多种消费需求,为市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中国银行助力商超等服务消费领域加速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导消费提质升级。例如,欢乐港湾是华侨城集团倾力打造的新一代文旅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在得悉其有融资需求后,第一时间为其提供专业的融资方案,已累计提供贷款超26亿元。

积极支持深圳人才引进计划,为高层次人才专门推出“鹏城人才卡”,并打造“鹏城新市民 快乐‘梦享家’”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设立“企业家办公室”服务体系,围绕“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为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化服务。该体系涵盖专业高效的薪酬发放、财富管理、跨境金融及员工股权激励等多项内容,并针对企业家及其家庭、企业员工与子女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契合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

全力做好跨境支付服务。在湾区“双向奔赴”的消费盛宴中,便捷的支付方式是湾区居民享受“丝滑”购物体验的坚实基础。中国银行聚焦账户开立、外币兑换、现金服务、外卡受理、移动支付等领域,升级软硬件设施,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模式。创新升级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服务,支持海外游客通过护照和境外银行卡等方式申领数币硬钱包,便捷参与深圳各项促消费活动。同时,在机场、重点商圈及超百家星级酒店搭建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提供便捷的刷卡服务,持续提升消费支付体验。

连续15年提供公积金服务、开立430万张社保卡、五年来投放近1000亿消费贷……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的诸般服务革新,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消费体验和幸福感。

血脉相融,共赴新程

回望45载,中国银行将自身发展深深融入特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了城市基建、滋养了科创沃土、畅通了开放动脉、点燃了消费引擎、润泽了万千企业与市民。

当前,深圳正牢牢把握中央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改革开放的事情做得更好,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国银行继续勇当金融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智慧的金融、更优质的服务,为深圳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记者 尹传刚 编辑 陈萌琪 二审 杨乔博 三审 李天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