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的深圳样本 | 蓝色帝国:深圳的畅想与底蕴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07:4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深圳依托2030平方公里的规划海域面积,打造出了一个年增加值超5400亿元的“蓝色帝国”,正在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迈进。

深圳海洋融创研究院董事长雷宇几乎每天要做一件事:站在办公室窗前眺望深圳湾,放松一下。

深圳湾面积不大,西接伶仃洋。蛇口、赤湾、妈湾、大铲湾、东角头等港区像一串熠熠生辉的明珠,让深圳湾有了奢华之气。

“45年前的蛇口码头,只有几条简陋的趸船。1985年春,我21岁,是背着简单的行李踩着泥滩走进去的,当时工地林立,港口正在建设中。所以,我在深圳算是靠‘跑码头’起家的。”每当跟融资人聊起“海洋深圳”时,雷宇一番话总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如今,深圳依托2030平方公里的规划海域面积,打造出了一个年增加值超5400亿元的“蓝色帝国”,正在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迈进。

▲海上油田陆丰8-1钻采平台。 本文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没有海就没有深圳

雷宇的人生轨迹,与深圳海洋事业紧紧相连。

从上世纪80年代建成国内首个深水港,到90年代打造华南枢纽港,再到21世纪初构建全球港口网络,深圳用4个10年完成了“三级跳”,雷宇一路见证。

“深圳同世界上很多经济强市一样,也是因港立市。”雷宇说,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腹地,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几乎都集中在沿海湾区。

大鹏湾畔。一艘满载2.4万个标箱的巨轮正在靠泊盐田港区。雷宇和几位融资人正在这里现场考察。

“这里的泊位可以同时让20艘大型货轮满载作业,你看现在已经全满了。”雷宇指着繁忙的码头说。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在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中增速第一,平均每天超4万标箱从深圳出发运往全球。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港区建设,被很多投资者视为机会。雷宇也成了“常客”,经常往鲘门、小漠两个港区跑。一个是优质渔港,一个是深水良港。

正午的阳光下,小漠港的岸吊机投下尖尖的影子。工人们穿着橙色反光背心,在迷宫般的集装箱中穿行。对讲机里混杂着电流声与金属碰撞的脆响。

“小漠国际物流港二期2027年底完工后,具备每年100万辆汽车运输能力。这里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现在已通往欧洲、南美、东南亚、波斯湾、红海等地区。”雷宇扯着嗓子说,“我这人,就喜欢把码头越跑越大!”

▲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港。

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直升机轰鸣声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出现一个黑点。随着高度下降、距离拉近,陆丰13-1钻采平台渐露真容。

飞机降落停机坪。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陆丰13-1平台总监韩长威迎着海风,走下机舱,回到他最熟悉的“战场”。

14年海上生涯,韩长威相继在陆丰13-1、陆丰13-2、陆丰14-4三个平台“漂”过。亲历过陆丰14-4平台开出的第一口油井,也目睹过南海东部首次实现3000米以上深层油田的规模开发。每一幕都让他难以忘怀。

“有人上九天揽月,有人下五洋捉鳖。在茫茫大海,平台就像孤岛,我却守了14年,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平台上。”韩长威感慨,自己亲眼见证了设备的一次次创新、平台的一次次延伸。“一代代海油人义无反顾奔赴大海,只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截至今年6月,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陆丰油田“海基一号”已累计外输原油超200万吨,可满足150万辆家庭用车一年的用油需求。

这只是众多南海油田中的一个。由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开发运营的南海东部油田,勘探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覆盖52个矿区,连续三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成为我国第二大海上能源生产基地。

2017年,国家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深圳发力向海图强、向海要发展空间、向海做经济文章。2024年,深圳海洋经济增加值已占GDP的14.7%,全市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

▲电气主操胡光辉开展维护保养工作。

“海上深圳”释放“蓝色动能”

深圳西部一片开放水域测试区,一艘海洋无人艇破浪前行。

这是欧卡智舶日常装备测试的场景。作为测试区首批合作单位,欧卡智舶拥有目前行业最长水面无人驾驶里程数、全球首个水面无人驾驶样本集。在测试区投入运行后,这家企业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多次无人艇避障测试。

“今天我们来,只是测试一下产品,后续再根据情况发布和量产。我们有信心三年内在深圳建起面向全球的出口贸易基地。”欧卡智舶联合创始人池雨豪说。

这位“90后”青年创业者,背后是清华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博士团队。这群年轻人共同创立无人船公司,2024年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全球首张无人艇感知和自主航行系统的型式认可证书,在10余个国家的各种水域落地近千艘无人船,累计无监督航行里程数70万公里以上。

目前,深圳拥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超1200家,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超1.5万家。

蓝色金融不断为这一领域“输血造血”。2025年,深圳海洋金融联盟成立,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常态化对接,让更多金融活水为“蓝色动能”持续提供助力。

向海图强也离不开科技支撑。如今,一座承载着海洋强国梦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正加紧建设。全球顶尖智慧将在这里汇聚,助推深圳继续挺进深蓝。

烟波浩渺的蓝海之上,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若隐若现。作为滨海城市,深圳极尽“靠海吃海”之能事,逐渐把这片蓝色国土打理成了一片高产田。“海上深圳”,已然成为人们全面了解深圳的新维度。

大洋深处“耕海牧渔”

在深圳投向海洋的目光中,“耕海牧渔”的梦想不断生发。

“当前海洋产业已形成基础资源开发、加工制造、服务衍生三大层级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渔业正经历‘近养远捕’的战略转型。”雷宇说。

2010年,深圳联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在斐济首都苏瓦设立了渔业代表处。从此,深圳渔船驶入斐济周边海域。

董文炎是第一批远涉重洋、与斐济当地人一起生产生活的深圳人之一。

时隔10多年,当年的小伙子已成长为远洋渔业基地船队的总经理。“2002年,公司在深圳成立时只有20条船,现在已经有72条船。第一个跟我们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那是一次令人激动的‘破冰’尝试,我们感受到远洋的召唤,体会到海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接。后来,马绍尔群岛、库克群岛、萨摩亚群岛……我们在太平洋上的朋友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好,我也走遍了每个可能有合作机会的海湾,不断寻求新的增长机会。”董文炎说。

如今,深圳远洋渔业产值已占广东省的86%,远洋渔业正在为深圳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向深海远海要食物,深圳越来越有底气。

同时,深圳依托“三湾一洋”资源,拓展邮轮游、游艇游等海洋文旅新消费,极大提升深圳滨海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海博会、渔博会则全方位打通产业链,串起海洋装备与技术、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海洋技术服务、涉海经营服务等节点,持续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潮起潮落,不改深圳向海生长的决心。从单一港口贸易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资源开发到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圳正不断逼近“海洋综合实力世界领先”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