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 一样的小提琴,不一样的我

08-23 08:31
摘要

◎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太子湾学校 九(6)班 冉科南 指导老师:马梦佳

将小提琴轻贴于肩,熟悉的弧度与触感漫上指尖,我的心却比往日多了份沉静。这把相伴多年的琴,见证着我的蜕变——同样的琴身琴弦,我已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初学小提琴,只觉新鲜有趣。每次把琴架好,颤抖着拉动琴弓,哪怕声音生涩,也难掩内心兴奋,仿佛握住了打开奇妙音乐世界的钥匙。可新鲜感消散得比想象中快,单调的音阶练习、复杂的指法变换,渐渐成了负担。我的动作越来越毛躁,琴弓在琴弦上失控般滑动,拉出的音符支离破碎,像断了线的珠子。按弦时指尖被磨得发痛,琴身偶尔磕碰发出闷响,都让我愈发烦躁,我把琴丢在角落,发誓不再碰它。

许是老师没听到琴声,他走进琴房,说:“今天不练琴,只听音乐。”我不甚明白老师的用意,却也乐得不用和小提琴搏斗。老师打开手机播放《出埃及记》,激昂磅礴的旋律瞬间包围了我,琴音里似有黄沙漫卷、信念燃烧,那些厚重的音符,编织成史诗般的征程。老师看着我怔住的模样,轻声说:“音乐是有灵魂的,你得看见琴音背后的故事,让情感顺着琴弦流淌。”

老师还给我播放了好几首世界有名的小提琴曲子,优美的琴声里,我开始思考音乐的真正意义,重新审视角落里的这把小提琴。我重新拿起小提琴,细细擦去琴身上松香的尘埃,决定从练习曲开始。再练习前,我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急躁沉淀心底。琴弓轻触琴弦,左手指尖缓缓落下,贴合指板时,能清晰感知木质纹理的起伏。随着节拍器的节奏,我将音符拉得绵长,即便有杂音,也静心调整力度,在慢练中与琴对话。

练习曲练好了,我再演奏《梁祝》,琴弓在琴弦上缓缓游走,琴音里漫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的纯真、楼台伤别的哀愁。音符像化蝶的彩翼,带着怅惘蹁跹。一曲终了,放下琴的我,望着熟悉的琴身,明白它不再只是乐器,而是情感的出口。尽管小提琴还是那把小提琴,我的心境已如春日新柳,抽枝焕新。

如今的我,不再是追求速度与技巧的急躁学徒。我学会珍视与小提琴相伴的每一刻,用心捕捉旋律里的情绪暗流,让琴音成为生活的注脚,诉说欢笑与思索。

一样的小提琴,我已是不一样的我。未来,我将继续与它同行,在音乐里打捞更多光与暖,让成长的故事,随琴音悠悠流淌。

点评

这篇作文以“小提琴”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小作者成长与蜕变的过程。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与小提琴相处的故事,折射出成长中“耐心”“理解”“热爱”的重要性,语言流畅且富有画面感,情感从浮躁到沉静的递进真实可感,是一篇兼具叙事性与思想性的优秀习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