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强:凝心聚力 奋发有为 扎实推动深圳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黄强
08-23 08: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抓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锚定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回顾深圳工业发展历程,从蛇口工业区开发到“三来一补”兴起,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深圳创造了从边陲小镇到全国工业第一大市的发展奇迹。

工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深圳经济的“压舱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从1979年的0.61亿元、0.2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1万亿元、1.24万亿元,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工业“双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提升,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工业支柱建得越来越壮越来越高。工业规模稳步提升,“十四五”规划以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先后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大关,2024年达5.4万亿元,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级工业大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连迈上1万亿元、1.1万亿元和1.2万亿元台阶。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布局优质项目,“十四五”以来,全市开工建设百亿级工业项目11个,工业投资累计超9000亿元,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高质量更加凸显,工业整体及各行业增加值率不断提高,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超40万元/人,覆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其中制造业中的31个大类齐全,25种工业产品占全国产量比重超10%、37种工业产品占比超5%。

重点产业加速培育

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近400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56万亿元,年均增长10.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9.5%提升到42.3%,2022—2024年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1000亿台阶,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等5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速崛起,2017、2018、2020年分别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出租、网约车等全面电动化,2024年首次成为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城市“双第一”,获批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拓展,以华为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为代表的全栈式产业链加快构建,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在辅助审判、气象预报、城管环卫等领域打造出全国场景应用标杆。“机器人谷”加速成长,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谷”里成长壮大,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崛起,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2024年,深圳工业机器人产量13.39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711.29万套。“中国软件名城”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三星级”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规模迈入万亿大关,9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8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AI终端产业蓄势待发,出台全国首个《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举办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终端专业展会—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落地50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AI眼镜等人工智能时代硬件入口。低空经济生态持续优化,实施全国首部低空领域专项法规,构建全球首个市域级“5G+毫米波+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全覆盖安全网络,争创国家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赛道中赢得先发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提速,围绕服装、眼镜、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制定传统产业“1+N”文件,成立分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支持企业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

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始终坚持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完善,拥有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5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及8个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9个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落地6家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坚持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打造“6个90%”的创新密码。开源鸿蒙、开源欧拉操作系统装机量分别突破11亿台、1000万套,在ECMO、T1100级碳纤维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推出华为昇腾384超节点、比亚迪刀片电池、荣耀Magic V5、创维壁纸电视、欣旺达闪充电池、大疆创新无人机、影石Insta360 X5、雷鸟AI眼镜X3 pro等一批技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产品,累计推广应用创新产品2087款,进一步擦亮“美好生活 深圳创造”的城市名片。智能制造扎实推进,全市累计培育“灯塔工厂”3家、升级可持续“灯塔工厂”1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卓越级智能工厂3个,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资源要素保障更加有力

始终坚持做好各类要素保障工作,不断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产业空间多维度保障,在全国率先划定27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控制线,规划布局总用地面积超300平方公里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遴选发布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十大软件名园、十大低空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以市场价3-7成的优惠力度向优质企业供给创新型产业用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累计建成5G基站超8.5万个、2024-2025年新建5G-A通信基站8546个,升级改造2.9万个,新建通感基站185个,5G基站密度全国第一,获评“5G独立组网最佳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开展“园区贷”试点,发挥“政园银担”协同作用,为初创期、高成长、无抵押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设立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20+8”产业集群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50亿元,有效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设立规模达50亿元的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新增贷款约2643亿元,有效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企业服务培育精准高效

始终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打造最好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优质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深圳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0家、瞪羚企业214家、独角兽企业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企业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助企行”活动,实现全市5.3万家企业服务专员全覆盖。建设“深i企”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要素×”和“AI+”等手段,聚焦帮助企业“找政策”“找空间”“找市场”“找资金”等场景重点发力,累计注册商事主体(法人)已超370万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超70万件。构建以街道为重点的“市—区—街道—园区(商圈、社区)”全市一张网、四级互联互通的虚拟园区体系,实现服务资源有效下沉。“我帮企业找市场”行动走向机制化、品质化,出台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专项工作方案,2025年谋划开展超120场产业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与京东、腾讯、华强电子网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渠道,建设双创产品展示“橱窗”和“全域型、全时空”展销平台,打通企业上下游“最后一公里”。

45年筚路蓝缕,45年春风化雨。面向“十五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深圳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黄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