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答卷② | 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飞地模式书写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读特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文 张贵/图
2020-10-14 07:43
收录于专题:深圳答卷
摘要

深圳答卷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崛起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图为鹅埠起步区。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系统部署。

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是一道必答题。在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地处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同时作为深圳第“10+1”区的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身负重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深汕合作区创业广场正中央,立着一座“浪花”造型的紫铜雕塑——一只大手拉着一只小手,寓意深圳拉着汕尾、特区拉着老区,共同续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当前,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88个来自深圳),其中已投产项目30个,已动工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85亿元。大数据产业园、机器人小镇、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教育小镇、莲花山生态康养小镇、小漠国际物流港、深汕海洋智慧港、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一个个产业平台渐次落地、日渐兴旺,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态势喜人。从城市规划到产业布局、从文化铸魂到民生福祉,从过去的落后追赶到先行示范,一座活力四射的滨海新城如巨轮出海破浪前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过去,在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到2018年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再到“飞地”公检法司法机关揭牌履职,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深汕合作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求索历程,闯出了一条升级赶超的开拓之路,开创了白纸为画以建设一座新城带动扶贫开发、带动老区发展的生动范例。

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丰富的山林湖海湿地温泉资源,图为建设中的小漠国际物流港。

筚路蓝缕 

深汕飞地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探索“飞地经济”被寄予厚望。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章节中提出,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也是“飞地经济”首次写进国家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大胆探索。

广东、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以“飞地经济”为突破口,在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上同样先行一步,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对接汕尾市海丰县,合作共建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2008年,在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背景下,深圳承接起帮扶汕尾的任务,园区升格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2011年2月18日,省委省政府批复了《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明确深汕合作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享有地级市管理权限,由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2013年8月8日,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深汕(尾)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加快合作区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进一步强化深圳主导深汕合作区开发建设的思路,明确由深圳市主导深汕合作区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由汕尾市和海丰县全权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2017年9月21日,为推动深汕合作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要求深圳市不折不扣落实好全面主导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责任,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深汕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深汕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飞地城市,奋力打造“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同年8月18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深汕合作区正式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载入了人类发展史册。今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又赋予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新的改革使命。

如今的深汕合作区,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传奇:147米高的特区建发·东部新时代大厦、211米高的上海绿地集团深汕绿地中心、248米高的深投控创新中心,一系列地标项目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高度的背后,是这座充满朝气、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锐意进取,正成为集聚最前沿科技、最先进产业的产业高地,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亲商惠商的成本洼地,生态优美、诗意栖居的生活福地,多元族群并存、文化交融荟萃的人文胜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世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等先后实地走访调研深汕合作区,高度赞赏深汕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国家发改委、最高法、最高检等中央部委,黑龙江、福建、江苏、广西、西藏、新疆等兄弟省市前来深汕合作区考察交流,为这块飞地的体制机制创新点赞。

规划引领

一张白纸“划”出最美画卷

璞玉无瑕,巧琢为器。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50.9公里的海岸线,山林湖海湿地温泉应有尽有,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规划师眼中,深汕合作区正是一块足以点石成金的处女地。

广东省、深圳市主要领导均对深汕合作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寄望和指示,为其引航定向。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深汕合作区时指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深汕合作区建设各项工作,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省长马兴瑞多次调研深汕合作区,大力推动深汕合作区体制创新、产业发展等工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先后多次调研深汕合作区,要求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高质量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深汕合作区。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遵照省市领导的指示要求,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引领作为新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在统筹中规划、在规划中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对标国际一流,汇聚各方才智,全力把这块飞地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参照雄安新区的做法,深汕合作区的新城规划和发展不能追求速度,要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要为后续的建设发展预留弹性空间。真心期待这座深圳创新发展的新城能够创造更多精彩,为全国提供一个全新的质量样板。”在2018年7月举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纲要》专家咨询会上,咨询会专家组组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希冀甚高。这次咨询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城乡规划、生态环境、海洋、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工作的班底成员。

“深汕合作区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我们在实地踏勘后,产生了很多创意和灵感,期待将深汕合作区核心资源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加拿大著名设计师米歇尔·匋克美领衔的团队在深汕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上击败了48个来自全球的设计团队力拔头筹。

“设计方案站位高,对小镇的定位清晰,规划布局合理,以生态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值得赞赏。”在2019年10月举行的深汕合作区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国际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吕斌对深汕合作区的这个小镇打造成为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的定位和概念设计给予高度认可……

每一位踏足深汕合作区的规划设计大师都心潮澎湃、倾囊相授,同时也不吝赞美之词,期待规划精品问世。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累计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50多项,先后开展了包括50平方公里中心区、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滨海地区、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等4次国际咨询活动,吸引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设计团队参与。其中,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经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正上报省政府审批。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城市风貌、保障性住房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工作已经完成。

产业立城

打造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深汕合作区所辖四镇早期以农业为主,现代工业基础几乎为零。468.3平方公里土地,比深圳原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总和还要大,但户籍人口仅7万多人,在深汕合作区成立之初,当地的青壮年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谋生。

“以前村里四周全是荒郊野岭,连一座厂房都看不到,在本地求职很难。”鹅埠镇上北村村民刘木桂说,他在佛山、惠州等地打了五年工,工资始终都在3000至3500元左右,这几年深汕合作区发展很快,引进来的都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他去年回到深汕易能电气高新产业园上班,伙食、住宿条件都非常好,现在每个月工资有四五千元,家乡的发展给人一种“逆袭”的感觉。

虽然深汕合作区初创时期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深汕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前瞻眼光,借助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强化交通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后发优势,实现了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飞跃,扎扎实实打造产业高地、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2020年9月16日,深汕合作区产业项目再传喜讯——科诺桥FPC专用高分子新型薄膜材料项目奠基开工。成立于2012年的深圳科诺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副总经理、市场总监杨正刚表示,在深汕合作区建设自有厂房和研发中心,看中的正是深圳第“10+1”区的营商环境和“双区驱动”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汕合作区坚持实业兴区、产业立城和高质量发展,招商选资坚持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优先”。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85亿元、预计年税收约70.3亿元。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不少深圳市民涌入深汕湾畔享受美景美食。“这里不仅有漂亮、宁静的海湾,更有四处动工的道路、工厂,热火朝天,不可限量,像极了早期的深圳。”这不仅是深圳市民的直观感受,也是企业家、学者们踏足这片热土后的理性评判。

文化塑城

时刻望鹏传承特区精神

在深汕合作区中心区中轴线上,一座状似大鹏、面向深圳的山峰,取名“望鹏山”。2019年12月16日,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一周年之际,全区第一本综合性杂志《望鹏山》正式创刊。

“望鹏”是一种期望的表达,更是一种不放弃的倔强。《望鹏山》杂志《创刊词》写道:“这就是要永久性地提醒大家,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进路上,要坚持做到时时刻刻望鹏、对标鹏城,秉承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努力实现与鹏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今年4月27日,深汕合作区望鹏大讲堂正式启动,首期主题即为《先行示范、担当作为》,至今已举办8期,来自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乡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陆续登台授课,成为深汕合作区坚持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速度、深圳精神的时代大讲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深汕合作区在挖掘本土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打造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等文创品牌的同时,厚植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发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精神,为高标准推进新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共建共享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

9月1日,深汕合作区首个对标深圳标准建设的公办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正式开学;9月中旬,深汕合作区首个人才保障性住房深耕村13栋高层建筑全部封顶;10月10日,深汕合作区首个地标性建筑——特区建发·东部新时代迎来招商推介会;深汕合作区首个五星级海景酒店——深汕湾格兰云天国际酒店步入室内装修阶段,正备战2021年元旦试营业。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特区带老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深汕合作区迎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号角前行过程中不变的初心。

“这里曾经是粤东地区最落后的片区之一,四个镇没有一所高中,没有一所医院,年轻人谈恋爱连个电影院都没有。”鹅埠镇水美村村民李佛文说,他在珠三角工作多年,早已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伴随着深汕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0+1”区,无论是优质企业的就业机会,还是住房、医疗、教育、饮水等民生保障,家乡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也打上了深圳印记,发生着质的飞跃,让他选择了安心回家发展。

不只是外出的本地人回来了,各地的人才也大批“飞”来了。

“刚来时,我只能住工厂宿舍,今年搬进了开元大厦的公寓楼,很快就可以住进自己买的新房了。”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贾林瑞博士话语中透着喜悦。两年前,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怀着创业的心态南下深汕。

为了对标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让辖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深汕合作区在民生事业上着墨颇多。

住有宜居方面,深汕合作区坚持建好房等人才。2019年深汕合作区出台住房制度改革“双六十”政策,明确规定,全区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比居住用地供应总量要达到60%、公共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居住建筑总面积也要达到60%。三年内规划建设7万多套人才安居房。至2035年,将建设住房约4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23.84万套,足以支撑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

学有优教方面,深汕合作区坚持软件硬件双提升。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已配备到位,今年9月1日正式开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学校、深汕合作区精致实验高级中学等项目加速推进,全市4个较大地块规划为高中园之一的深汕合作区高中园3所公办普通高中建设用地将沿科教大道选址,占地面积约23.6公顷用地,计划在2023年建成。此外还成功储备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2所国外知名院校等优质教育资源。

病有良医方面,深汕合作区坚持导入名院资源。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在运营的基础上,科室配置进一步优化,18名医疗业务和管理骨干配备到位。全区首个三级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院区建设项目筹备办公室设立,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来工作一年多,这里的变化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我们深汕人正日益享受到和深圳特区同等优质的城市服务。”广东特建发东部投资有限公司一名员工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新城的一名建设者、见证者,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这片深圳崭新的区域内持续传递着,更让他倍感自豪的是,他和深汕合作区的广大奋斗者们正共同书写着深圳新时期又一曲动人的春天故事。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文 张贵/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