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博士后当辅警,这样的人才“外挂”越多越好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09-30 20:59
收录于专题:特评

这几天,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有一位博士后辅警的新闻,冲上了热搜。新闻当事人缪元颖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在中科院、香港大学深造,博士毕业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4月,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以引进专家型人才的方式聘用缪元颖,他便以警务辅助人员身份加入警队,主要进行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这件事引起网民关注,还是因为在公众印象中,辅警和博士后之间“落差”有些大。这种落差既存在于工作内容方面,也体现于工资待遇方面。辅警工作强度大,但工资收入不高,而博士后是高层次人才,去企事业单位往往都能拿到高薪,缪元颖的选择,有点超出一般情理之外。

然而,从设立辅警制度的初衷和目的来看,博士后当辅警是常理之中。设立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既能够补充基层警力,也能优化一线警力人才结构。随着我国法治水平不断提升,基层警队办案越来越需要打造综合型知识库,以保障案件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当下犯罪也呈现“高智商化”趋势,侦破犯罪更多体现“智力密集型”特征。面对多样的办案需求和基层人员不足的现实,基层警务单位聘用专家开“外挂”,正发挥了辅警制度的灵活优势。缪元颖加入警队后,检验检材近1500件,在10余起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DNA检验中起到关键作用,也证明博士后当辅警,对基层警务工作帮助的确很大。

一些专家型人才虽有从警志愿,但并不一定志在做专职民警。在辅助警务的同时,可能也会在学术等其他领域保留职务或未来发展的可能。而且,民警的录用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且需要通过一系列考试、考核。录用为民警后,还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个人生活的部分自由需要让渡。而担任聘用制的辅警,就能在法律框架下快速地展开警务辅助工作,同时还保持了身份灵活性。可以说,辅警制度也为人才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开了一扇门。

专家当“辅警”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大家耳熟能详的福尔摩斯和华生,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辅警”,只不过他们不收英国警察苏格兰场的工资,而是收咨询费。西方警务系统聘用专家“外挂”的案例更比比皆是。例如,近年美国一些地方警局就会聘请程序员和数据专家,为警察巡逻办案提供“智能指引”,法国的国家警察机构也采用类似“辅警”制度聘用行政专业事务工作人员。国内外实践证明,作为正式警员的辅助和补充,警察机构以“辅警”“义警”等名义吸纳专家参与警务,行之有年也行之有效。

高学历、高素质的博士后当辅警,这样的人才“外挂”当然是越多越好。但缪元颖当辅警,现在还是“新闻”,引来了不少讨论,这说明我们的警务机制改革在优化辅警用人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要提高辅警工作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形成立体的辅警人才动态评价机制和薪酬标准,充分体现对专家专业知识的尊重,创造更灵活的的辅助警务工作形式,并提供更丰厚的待遇保障。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已经建立了缪元颖博士法医物证疑难检材工作室,就是激活人才能动性的尝试。

其次,要理清辅警的职权,为人才灵活履职创造条件。现在,我国辅警还多为全职型工作,这限制了一些有从警意愿的高端人才投身警务事业的可能。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义警”“平民警察”的做法,设立多样的辅警类型。在接受一定培训后,非全职辅警可以平时做自己的工作,在警队有专业需求时,抽出时间参与辅助工作。

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辅警管理制度。毋庸讳言,某些地方警务在聘用辅警时把关不严,一些辅警在履职工作中不讲文明,甚至成为“害群之马”,影响了人民公安的形象。有的地方也存在拿辅警“顶事”的不正之风。这些现象客观上影响了对辅警工作的社会评价。严肃辅警聘用工作,建立类似警阶的评级制度,对优秀辅警进行荣誉表彰,既是警队用好人才的关键,也能切实提高辅警的社会认可度和地位。

作为人民警察的帮手,辅警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光荣。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专家、人才投入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业中来。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