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发布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比43.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7万亿元,同比增长5%,占比16.2%。
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1.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上半年净息差为1.42%,环比收窄1bp,息差收窄显著放缓;截至二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2bp,风险持续改善。
从信贷资产质量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加快改善。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增强,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69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1.97%,较上季末上升3.84个百分点。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主要监管指标看,二季度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规模平稳增长,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较强,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和稳健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董希淼指出,总体来看,有三点仍需关注: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上升明显,市场集中度提高。“从增速看,二季度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4%,明显高于银行业平均增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比增速的两倍多。这表明,大型商业银行‘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同时要看到,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二是不良贷款环比实现“双降”,但资产质量压力犹存。“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49%,较上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贷款投放速度加快产生‘稀释’作用。后续应加快处置存量风险、防范新增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三是净息差降幅明显收窄,但后续或将继续下降。“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虽然较上季度下降1个基点,但环比降幅已经明显缩窄,这主要得益于前期一系列压降资金成本的措施作用显现。下一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LPR仍将可能下降,而在‘资产荒’之下资产收益率难以有效提高,净息差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降本增效应是多数银行的选择。”
“对银行业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回归本源,扬长避短,真正迈上‘小而美’‘小而精’发展之路。”董希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