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时,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决赛在珠海鸣枪开赛。231.8公里的赛道横跨粤港澳三地,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三地同日举办跨境赛事,也是最长的公路自行车赛道,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广东等省区市及港澳的23支队伍共104名运动员同场竞技。

比赛从珠海博物院出发,沿情侣路南下,登上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进入澳门,途经新落成的澳门大桥至氹仔北安码头折返,再穿越港珠澳大桥前往香港,沿北大屿山公路疾驰,在香港迪士尼幻想道折返,经港珠澳大桥返回珠海。整个赛道跨粤港澳三地,6次“无感通关”,其中香港段约55.8公里、澳门段13.5公里、珠海段117.7公里、横琴段44.8公里。
如此复杂的赛道,如何保证运动员在口岸间顺畅通行?
答案在于技术创新。赛事执委会为每位运动员及每辆物资车辆绑定磁片,信息会在接近关口时即时读取并传输至后台,实现零延时通关体验。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副关长汪沛洋介绍:“我们通过前置查验和闭环管理,将RFID、人脸识别、北斗定位和无人机监控等技术融入比赛全程,对人、车、物进行实时监管,确保运动员过关顺畅。”

“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是全国首创。港珠澳三地出入境部门深度协作,实现出入境信息“一地验放、三方互认”。在比赛起点,体温检测闸机、行李X光机等设备调试完毕,拱北海关成立赛事通关保障工作专班,开通绿色便捷通道,将海关监管流程嵌入比赛全过程。记者在现场看到,运动员在前置查验区的通关时间不足半分钟,比赛真正实现了“秒级通关”。
要实现这样的无缝通关,背后有着怎样的协调与努力?工作人员回忆道:“参与后才知道跨境赛事有多不容易。”以无人机监控为例,由于三地空域各异,无法实现全程飞行,只能在各自区域独立起飞,却必须无缝衔接。每一次协调会议,每一次技术测试,都是为确保比赛顺畅而做的精密准备。
技术研发同样挑战重重。珠海市交通物联网有限公司受托研发通关系统。总经理吴武辉回忆:“这是全国首创,完全没有先例可循,我们边探索边推进。”系统集成三大功能:赛前人脸识别与RFID快速核验、赛中无人机与电子围栏全程监控、赛后自动完成通关核销。去年测试赛暴露出的阴雨天气设备识别率下降、无线网络延迟等问题,今年都被针对性解决——设备加装防水层,通信改为实线传输,内部沟通机制也优化完善。

整个赛事不仅是竞技比拼,更是跨境协作与技术创新的展示。231.8公里的赛道,每一次进出关、每一次冲刺,都体现了粤港澳三地在组织、技术与管理上的紧密配合。闭环管理系统、RFID、北斗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让每个人、每辆车、每件物资都在可控之中,三地协同如精密仪器般运转,节奏分毫不乱。
在这场历史性的比赛中,运动员、技术团队与海关工作人员共同创造了跨境赛事的奇迹。跨粤港澳三地、六次进出关的公路自行车赛,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竞技实力,更是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力量。面对未来,类似的跨境赛事是否将成为常态?这场比赛或许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侧记:一场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相逢”
11月8日的珠海像被阳光重新点亮。前一天还压着海面的阴云散了,空气清透,仿佛整个大湾区都在等待这场跨境赛道的启动。

这一天,全运史上首个横跨粤港澳三地的跨境自行车赛鸣枪开赛,赛道从珠海博物院前疾速展开,穿海跨桥、连城入境,像把粤港澳三地系在同一条紧绷的线。
现场的期待感从清晨就开始聚拢。来自香港的骑行爱好者提前一天赶来,只为看这条跨境赛道如何被骑手“点亮”。珠海市民沿路站定,他们说得最多的,是“难得”与“要来看”。
而最早到位的,是沿线志愿者。他们在赛道边静静守着各自岗位,动作不多,却精准有序。“选手经过的时间很短,但那几秒必须稳。”一位志愿者说,能服务这样一场三地联办的赛事,是难得的经历。
珠海赛区执委会副秘书长,执委会竞赛部部长,自行车(公路)竞委会副主任闵云童说,天气给了很好的配合,“光线、风力,都适合呈现大湾区的风貌。”他提到了协同。“三地一起完成的事,会成为未来更多跨区域赛事的基础。”

阳光、赛道、桥、城市、人群,在同一天对齐了节奏。跨境的,是路线,也是大湾区协同的能力。
最终,山东队选手刘志城以约半个身位的优势率先冲线,为全队在本届全运会再添一金。
(赛事官方供图)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