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李咏梅:帮助患者走过难熬的治疗日子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08-19 08: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持续推动深港肿瘤医疗水平同质化

图片

主导创建鼻咽癌国际分期方法、投身深圳医疗建设、推动港澳药械通落地、探索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推动中国首个“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出海……穿梭深港双城13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李咏梅教授始终用医者仁心,持续推动深港肿瘤医疗水平同质化。

李咏梅教授(前)与徐志渊顾问医生为患者审核放射治疗计划。(受访者供图)

在医研道路上找到人生目标

出生于香港的李咏梅,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到妇产科及儿科实习1年后,当时有一个到放射科学习的机会,她面临抉择。

李咏梅回忆起与恩师何鸿超医生的一段交流。“当时,恩师的回答触动了我的心,他说,别的病或许可以不药而愈,但肿瘤科的患者却只能靠我们。即便无法治愈,但只要我们拼尽全力,病人及家属都是有目共睹的,会感激我们。”李咏梅表示,正是恩师的这句话,让她走上了临床肿瘤的道路。

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工作期间,李咏梅获得了海外培训机会,她在医研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人生目标——鼻咽癌治疗。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鼻咽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多达18种分期系统,各地使用不同的分期方案,且当时鼻咽癌和其他头颈部癌症采取了同样的分期方法,这些方法应用于鼻咽癌并不理想。

1997年,李咏梅带领团队,历时5年整理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5037个鼻咽癌病例数据,揭开了东方人群鼻咽癌的独特生物学特征,她主导创建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的第五版鼻咽癌国际分期,是首个基于鼻咽癌专病的里程碑。此后,李咏梅主导创建AJCC第八版鼻咽癌国际分期,首次实现了全球统一的鼻咽癌国际分期。

如今,李咏梅作为第一执笔人发行AJCC第九版鼻咽癌国际分期,在全球癌症治疗中心推广使用,提升了中国鼻咽癌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把香港和内地医疗融合在一起

2012年,60岁的李咏梅退休。

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李咏梅,应香港大学邀请,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任临床肿瘤中心主任,开始了港深两地行医的生活。

为了尽快让深圳的肿瘤治疗水平与香港的大型肿瘤中心同步,李咏梅每天清晨乘班车跨过深圳湾大桥来到港大深圳医院工作,晚上天黑才回到香港。2013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肿瘤中心开展化疗等服务,2015年放射治疗科成立,利用先进的直线加速器开展放射治疗,深圳肿瘤患者不用再跑北上广。

“开始,我以为只需要把香港最好的东西带过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把香港最好的和内地最好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最好。”李咏梅表示。2020年,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关于放宽国际新药准入和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的授权,给了李咏梅莫大的鼓舞。李咏梅和同事们持续努力推动大湾区医疗卫生同质化:“港澳药械通”政策让内地居民用上国际新药械;跨境直通救护车实现深港医院“点对点”转运患者;由深圳编制的中国首个“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出海、走向境外……

既是科研学者也是临床医生

从医40多年,李咏梅因在鼻咽癌领域的贡献荣获多项国际殊荣,也荣登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她认为自己既是医学科研学者,也是临床医生,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依然是患者的认可,让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得到国际标准的治疗服务。

在李咏梅的带领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鼻咽与头颈癌病人提供精细化的治疗与康复服务,第III-IVA期的严重鼻咽癌患者,3年生存率高达94%。

在这13年里,有不少令李咏梅感动的患者。“我在医院感受到如家一般温暖,对我的治疗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他们专业的临床经验、精准救治、优质的护理,陪伴我们走过难熬的治疗日子。”在李咏梅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封封患者手写的感谢信,既有患者个人写的,也有18名患者联名写的。

如今,73岁的李咏梅依然步履不停,当初她来深圳想培养更多医学人才的初心始终不变。“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好医生,我想继续用我的经验培育更多好医生,引领他们有更好的国际视野。”李咏梅表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李咏梅说,深圳是座奇迹之城,大家都很努力,她相信深圳一定会更好。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