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 | 冯英杰街头执笔三十载,免费为上千位路人作画

08-19 07:38
摘要

与市井百姓交朋友的画家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 文/图

 

在光明楼村喧闹的夜市一角,冯英杰坐在小凳上,画板搁在膝头,铺开宣纸,毛笔蘸墨,专注勾勒。围观者屏息凝视,直到他将画好的人像递到一位保安手中。“不收钱?”保安有些不敢相信,接过画细细端详,品味着独特的墨香,连声道谢。这样的场景,冯英杰已坚持了三十多年,他用毛笔为上千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定格了珍贵的瞬间。


冯英杰街头作画。


身为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兼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冯英杰不仅用画笔记录着市井百态,更将艺术的种子深深播撒在生活的土壤里。

冯英杰在高铁上为陌生人作画。

田间地头的艺术启蒙

冯英杰与绘画的缘分,始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是位民间画匠,精通版画、年画、泥塑,更难得的是拥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平日里热衷阅读艺术与文学书籍,坚持画速写。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冯英杰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两岁就在墙上涂鸦,五岁便跟着父亲去田间地头写生。”冯英杰回忆道。他的笔下,是父母辛勤劳作的场景,是乡亲们割草、锄地、挑水的身影,是爷爷奶奶摇扇闲谈的模样。北方农村的红白喜事,更是他实践艺术的大课堂。父亲为喜事人家画影壁墙时,他总在一旁帮忙:画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喜鹊示意喜上眉梢,鸳鸯代表比翼双飞。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让他早早领悟了艺术与生活的血脉相连。

南下深圳 拥抱艺术沃土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内地县城中学,身为班主任兼美术老师的冯英杰,不得不面对艺术学科被边缘化的现实。当一位在深圳打拼的亲戚告诉他“深圳重视艺术教育”时,1994年8月,冯英杰毅然南下。

这座年轻、开放的城市,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频繁的美术展览和培训活动,为创作者搭建了交流与提升的平台。在这里,他的专业技能不断精进,艺术创作也赢得了更多认可。三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南山、光明的学校、社区和建设工地,用画笔记录城市变迁,也见证着深圳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街头作画 让艺术扎根生活

在深圳扎根后,一个念头在冯英杰心中日益强烈:走出画室,走上街头。这既源于童年父亲“艺术要服务生活”的教诲,也源于他渴望自我突破的心声。“艺术一定要走向生活,为人民服务,闭门造车肯定行不通。”冯英杰如是说。街头成了他淬炼艺术的熔炉:“观察力、表现力、造型能力,还有感知力……画不好,就更要走出去多画,‘在战斗中成长’。”

冯英杰为老人作画。

楼村夜市写生时,有人感慨“如今竟还有这样的人,在街边免费为人画像”;八一建军节前夕,军营里战士们接过画像时的郑重与敬意令他动容;火车上他为乘客画像,对方下车时执意留下食物表达谢意。这些瞬间,让他更加坚信街头写生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传递与连接。

冯英杰为工人作画。

这些年,他的脚步不止于深圳,还走向更多远方。但无论身处何地,画笔随身,继续免费为遇见的普通人定格肖像。风雨无阻三十余载,累计为上千人留下了免费的艺术印记。

冯英杰为安保人员作画。

2018年,为庆祝原单位成立十周年,他在忙碌的本职工作之外,“挤”出时间为40多位同事每人创作了一幅四尺全身水墨人物画,历时数月,最终以《同行》为题惊艳展出。

作为光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和美术教研员,冯英杰不仅身体力行于街头写生,更积极带动协会成员、学校教师参与艺术写生与艺术行走活动。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谈及未来,冯英杰的回答依旧朴素而坚定:“会一直用心画下去。”在光明科学城展开的崭新图景中,他怀揣一个温暖的愿景:让艺术之光照亮科学之城。“我只是城市角落里一道微小的风景,但我希望用手中的画笔,让深圳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