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是如何以科学为武器投身民族救亡的?
科技在抗战中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奋起——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一书以珍贵史料展现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以科学为武器投身民族救亡的壮举,揭示他们将西方先进科技与中国战时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历程。
据了解,全书共分五章,回顾抗战前中国科学从教育到研究的转型历程,讲述抗战初期科学救国思潮与知识分子西迁的壮举,分析战时科技研究在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的深入发展,探讨战时科学保障体系的建设,并总结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及东西方的科技交流,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智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因此本书的出版深具意义。有评论称,该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外抗战科技史的研究空白,为抗战科技史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更以真实故事展现科学家胸怀家国、矢志创新的精神丰碑。
▲《奋起——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
王公 著
2025年8月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知了
本书作者王公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重点关注抗战科技史、中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工程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
清华大学教授杨舰为本书作序,他指出,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公结合自身挖掘和整理的大量第一手史料文献,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抗战时期中国科学与科学家的整体状况和风貌。本书的特色之一是将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抗战科学技术的历史研究中。抗战中的科技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史。此外,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内容架构展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
“今天人们谈起战争与科学,往往更加注重科学在战争中的应用。本书则着重展现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培养科学人才的卓越贡献。数学家苏步青在贵州湄潭那盏微弱的油灯下完成了《射影曲面概论》;物理学家王淦昌发表了令后人惊叹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中国恐龙研究奠基人杨钟健在重庆北碚,完成了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的骨骼形态复原;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四川李庄扬子江畔,利用战火中辗转保存下来的宝贵资料开启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实现了以科学观点书写中国建筑史的夙愿;而辗转内迁的各大高等院校师生,其课业即便是在战火中也不曾有一刻间断,在抗战中走出校门的那一代精英,实为几代人敬仰和骄傲。即便面临巨大的战争威胁,也仍有这样一批科学志士为了能让科学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而顽强地坚守在科研岗位上。今天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一代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这种坚守不仅展现了中国科学家投身抗战的另一道风景,更为当下建设科技强国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与智慧启迪。”杨舰表示,愿本书的出版,能够向社会公众更全面生动地展现中国科学家的抗战与抗战中的科学,愿前人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中铸就的科研精神与学术成就,能为一代又一代人所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