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力量!清华教授主编了这本书……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叶思佳
08-15 16:3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回望历史,寄望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的科学技术,雷达技术、原子弹、计算机、“喀秋莎”火箭炮、DDT杀虫剂……对战争走向和世界格局变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力量如何在各个反法西斯战场助力维护正义的人们?中国的科学家在抗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清华SIGS)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杨舰团队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大象出版社,集结国内多位科学技术史名家,共同打造出科普读物《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将于今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旨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讲述科技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典型故事,展示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

近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大象出版社举办《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杨舰作为主编出席分享会。

杨舰(中)出席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

中国人的科学贡献不应被忽视遗忘

身处战争时代的科学家,不仅运用科学创造着种种战胜敌人和保障自我的新手段,还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为全人类持久的幸福与未来,坚持不懈推动着科学发展。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在贵州山沟里,继续进行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中微子研究;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敌机轰炸下的简陋教室中,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理论探索;列宁格勒种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中也没有间断至关重要的种子研究,即便是在断粮的情况下,有些人直到饿死也没有动用一粒种子充作食粮……

“尽管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科技实力也相对西方国家较为薄弱,但中国科学家的抗争意志却毫不逊色,他们在战争中的付出与贡献,与其国际同行相比,同样值得称道。”杨舰表示,中国科学家在抗战期间做了许多了不起的工作。不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技术应用领域,都为赢得持久抗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战时科研成果对国家战后的科技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延续科研火种离不开战火中的坚守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争一旦爆发,整个国家从前线、后勤到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从根本上减少战争、减轻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需要建立更全面系统的认知视角。为此,该书选取了大量非战斗场景的研究案例,包括营养学、社会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立体呈现出战争和战争中的科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不仅是自觉投身抗战的先锋,更是战乱中的科研火种守护者。”杨舰表示,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肩负着保存科学火种的使命,即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旧默默无闻地坚持开展研究,维持科学事业的持续运转。例如,西南联大等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却始终未曾中断教学科研工作——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正是科学家们这种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得战争结束后的中国科学研究,不仅没有停滞,反而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杨舰介绍,中国抗战科学史研究是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一是,当时中国科学基础薄弱,在世界前沿领域贡献有限;二则,当时的中国,科学家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自觉运用科学知识支援前线、保家卫国,如,清华师生自发学习制作防毒面具以支援前线等——在国家层面上,将科学作为国家战略力量并进行系统动员的理念成熟较晚。

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直面当下与未来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科学家精神。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内涵,非常值得青少年以及所有人好好读一读。”

“研究历史的根本意义在于直面历史,直面今天。”杨舰强调,“当今的世界战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战争的影响会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波及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要纪念历史、牢记历史,正是为了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战争、面对当下与未来。”

正如本书序言所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面对变幻的世界风云,本书的作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揭示反法西斯战争中,各个战场上的科学家是怎样以科学的力量,助力维护正义的人们扫除横行一时的阴霾,并以高尚的理性和人格力量推动科学的车轮,行进在维护人类福祉的正确轨道上。愿他们的功绩为人们所铭记,愿他们以不屈的奋斗所赢得的和平为千秋万代所珍惜。‘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回望历史,寄望未来,让我们一同致敬用科学之光照亮黑暗的革命先烈,让驱散战争阴霾的科学家精神,永远矗立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原上。”

(由大象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欧阳晨煜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叶思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