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博物馆为何让人“眼前一亮”? 揭秘“南博 ONE”背后的流量密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08-14 11: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不止 “追流量”,让文化种子 “扎下根”

当鸣沙山的千年风沙吹入南海之滨,南山博物馆又一次凭实力“破圈”——7月26日上新的“大成敦煌”展人流如织,首轮3000张秒杀票与2万张早鸟票上线即告罄,在社交媒体一跃成为 “顶流”。

前几日刚启幕的 “阿尔丰斯・穆夏” 展,则更精准地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实在是太美妙了。”美术专业的钟同学望着展厅内的油画赞不绝口。

这般让文物不仅“活起来”, 更能“火起来”的魔力,早已是南博的 “常规操作”。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广东省 2024 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在 2024 年全省观众数量排名前十的博物馆中,南山博物馆以680.47万人次的客流量位居全省第二。要知道,它2018年才创立,还是区级博物馆,却远超不少老牌博物馆,也难怪观众赋予其“南博one”的赞誉。

特展矩阵 “不断档”,全年热度接力跑

细数南博2025年开设的4个特展,单论火爆程度,堪称“一个比一个能打”,“南博出品,必属精品”也成为观众心照不宣的共识。

3月拉开序幕的 “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作为国内首个聚焦骑士文化的国际性特展,在观众体验感的营造上独具巧思。观众不仅能穿上重达 50 斤的骑士盔甲,在负重前行中触摸历史,还能亲手握持战剑,感受穿越时空的豪迈。展厅内140 件 / 套来自意大利都灵王宫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带着中世纪的厚重气息,将骑士的英勇无畏与荣耀传奇鲜活再现。

热度尚未褪去,4月“瑞玉呈祥——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明清玉器展” 接棒登场,展览精选的131件藏品,涵盖了故宫博物院调拨的清宫旧藏、政府移交的民间征集品以及考古出土器物,全方位展现了明清玉器的魅力。

7月,“大成敦煌——敦煌莫高窟艺术大展”惊艳亮相:6个1:1保护复原洞窟、不开放洞窟的数字全景再现,让观众得以近距离触摸敦煌的神秘与瑰丽。馆方特别安排的古乐展演,更让“敦煌迷”现场聆听来自壁画里的音乐。

8 月,“阿尔丰斯・穆夏——新艺术运动与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展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灵动线条与绽放花朵,将 1900 年巴黎的浪漫与艺术革新,铺展在观众眼前。“希望可以在这看到更多有趣的展”、“讲解生动幽默,让我深刻了解了关于新艺术运动的历史”在展厅外,留言墙上贴满了互动感言。

馆方工作人员介绍,年内还将上新“深海绮珍:宝石珊瑚的艺术与文化”“草原吉金——鄂尔多斯精品青铜器展”“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形成全年不断档的供给。

纵观2025年特展矩阵,不难发现其 “节奏紧、跨度大” 的特点。这并非简单地 “上展览”,而是一套有节奏的策展矩阵:前一个展览吸引流量,后一个展览承接审美,全年 “不断档” 的安排,让观众总有新的理由再来一次。

据馆内工作人员透露,近年来他们积极在全球网罗高水准特展,牵手一众 “大咖” 伙伴——不仅有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国内顶尖博物馆,还有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等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这些强强联合的合作,为展览注入了权威性与吸引力。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每一个展览内容都经得起检验,南博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大纲论证会、开展函审等,广邀国内博物馆、高校的专家学者坐镇把关。

双线策展 “巧布局”,让文物故事“活”起来

“爆款展览的背后,是系统化的策展思路。”南山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关键。作为全国最大区县级博物馆之一,南山博物馆已提炼出清晰的办展路线——

一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深耕传统文化沃土。从古代青铜器、玉器到石窟艺术,形成历史艺术类展览矩阵。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让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可感知的历史叙事。

二是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策划“一带一路”与“世界文明”系列,搭建跨文化桥梁。这种“引进来”的思路,既呼应了深圳国际化都市的定位,也让民众能够实现“在家门口看世界”。

有了办展路线,但想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 “爆款” 展览?其中还有门道。

以最近爆火的 “大成敦煌” 展为例,人们都对南博首次“拆大门”迎接“最美涅槃佛”津津乐道,却鲜少有人知道,作为南博成立以来首个收费特展,策展团队在筹备时曾遇到过两大难题——

难题一,“敦煌”热门 IP 展览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如何突围?

策展团队迎难而上,先破 “同质化” 难题:与敦煌研究院反复磋商,精选 205 件(套)硬核展品,包括 6 个复制洞窟、60 幅老一辈艺术家临摹作品,规模居华南之首;再做 “体验升级”,将展览打造 “一站式” 敦煌奇遇——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的莫高窟第 285 窟数字沉浸体验,能让观众 “穿越” 到壁画世界;二层中庭的 “衣见敦煌” 互动区,可从30多套 AI 生成的敦煌主题服饰中任选,现场拍摄同款数字写真。此外,敦煌专属文创雪糕、杏皮气泡水清凉登场,文创商店还有敦煌研究院开发的文创产品......整个展览集观赏、聆听、互动、玩乐、收藏、品尝于一体,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敦煌魅力。

如何实施一个收费特展,是第二个难题。

门票定多少观众才买账?卖多少张能收支平衡?审批备案、引入资金、商务合作…… 全是新课题。策展团队兵分几路,通过找同行取经、做问卷调研,摸清定价逻辑与收支平衡线,最终实现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支撑体系 “全赋能”,服务细节暖人心

高水准展览的持续输出,离不开坚实的支撑体系。

在资金保障上,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南博的展览经费主要来自南山财政局,且实行提前1-2年规划机制,每年7月测算下一年度经费并报批,确保资金稳定。“大成敦煌”展作为首个收费特展,创新引入社会资金合作运营,破解了高投入展览的资金难题,为同类展览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南博的观众中,哪类群体占比最多?官方数据给出了答案:主要观众年龄在35岁以内、且女性居多。馆方顺势迎合观众喜好,在不同展期设计“拍照打卡”场景,如敦煌展的数字洞窟、骑士展的光影盔甲区;量身定制纪念印章与宣传手册并免费发放,形成“观展—打卡—收藏”的完整体验链。这种对年轻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正是南博吸引客流的关键。

配套服务的精细化,让文化传播更有温度。南博设有多语种导览手册、无障碍通道、母婴室等设施,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围绕展览策划讲座、亲子工坊等教育活动,增强观众参与感。针对暑假参观高峰,2025年8月9日至31日延长周末开放时间,便利市民观展。从北京来深的游客张小姐感慨:“无需预约即可参观,比很多大城市博物馆更便捷。”

志愿者团队的深度参与,是南博的另一大特色。目前,成人志愿者与“文化小使者”团队不仅承担讲解工作,还参与策展反馈、宣传推广等。在敦煌展担任讲解工作的志愿者郝云飞,已连续三年志愿服务,为备好讲解,他参加多场培训,还针对不同年龄观众调整内容——给孩子讲敦煌诗词,为成人解析壁画技法。“观众的提问常带来新思考,这是双向学习的过程。”他的话道出了志愿者与博物馆的共生关系。

出圈只是表象,火一时或许不难,但火一季、火一年靠的是创意和耐心。

博物馆在意的,难道仅仅是出圈带来的亮眼的数字与高涨的人气吗?

答案显然不止于此。在展厅里,孩子们围着讲解员追问敦煌壁画里的故事,在留言本上记录参观后的感想;年轻人在互动区里体验着古人的服饰纹样,拍照分享时不忘配上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 的感叹;美术爱好者在壁画前久久伫立,欣赏色彩搭配的和谐......这些瞬间,是文化种子在公众心中悄然扎根的印记,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敦煌文明,变成了能被感知、被热爱、被传承的生活片段。

对南博而言,流量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公众对文化需求的觉醒与呼应。每一次特展的成功,都在倒逼团队打磨更精细的策展思路、更创新的呈现方式——从如何让文物故事更易懂,到怎样让互动体验更有温度,这些探索不仅让南博的 “爆款基因” 愈发鲜明,更让博物馆从单纯的展览空间,变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拉近文明与大众的文化枢纽。

当观众带着对特展主题的向往走进南博,离开时带走的或许不只是几张照片,还有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好奇,而这,正是特展背后最珍贵的收获。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