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电源键,贴片贴在右锁骨下方和左乳头外侧,机器会自动分析心律——记住,听到‘正在充电’提示时千万别碰患者!”近日,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中心社区创城CCONE暖蜂驿站里,应急先锋队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外卖小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当天,这台被称为“救命神器”的设备正式入驻驿站,同步启动的“应急技能微课堂”将为新业态劳动者及居民提供常态化急救培训,让社区公共安全防护网再添坚实一环。
公益联手党建:“黄金四分钟”救援站落地驿站
下午3时,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代表黄家铭双手捧着AED设备箱,郑重交到中心社区党委委员萧雅雯手中。“外卖员、快递员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突发心脏骤停的风险比常人高3倍,可户外急救设备往往‘看得见却够不着’。”黄家铭的话道出了捐赠初衷,“这台AED就像给他们配了‘随身护身符’,让‘黄金四分钟’救援不再受距离限制。”
萧雅雯轻轻打开设备箱,里面除了AED主机,还有急救包、一次性电极片和操作指引图。“暖蜂驿站本就是户外劳动者的‘歇脚点’,现在更成了‘救命站’。”她说,“不管是外卖小哥突然晕倒,还是居民散步时突发意外,推门就能拿到救命设备——这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安全承诺。”
京东站点负责人李师傅全程举着手机录像,打算回去给同事们看:“以前总听说有人猝死在路边没人会救,现在驿站有了这设备,还教我们怎么用,心里踏实多了!”现场20余名见证者中,有快递员、楼栋长,还有特意赶来的居民,大家看着AED被稳稳放进驿站智能急救箱,不约而同鼓起了掌。
微课堂开课:家门口学透“救命技能”
“光有设备不够,得让大家敢用、会用。”负责驿站运营的社工小林指着墙上的课程表介绍,“暖蜂驿站微课堂每周开设两节课,从心肺复苏到气道梗阻急救,从止血包扎到AED操作,全是保命的真本事。”
话音刚落,应急先锋队志愿者张姐已经跪在模拟人旁演示起来:“双手交叉按压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 100-120次——就像这样,一下、两下……”她边做边喊着节奏,外卖小哥小王看得认真,忍不住上前试了试,“看着简单,真按起来胳膊都酸,还好有老师盯着纠正姿势。”
驿站角落的“自助训练区”里,模拟人、训练用AED、包扎绷带一应俱全。小林说,社区的目标是“每户至少1人会急救”,目前已有30多名居民预约了下周的课程。
清凉慰问+全链条服务:暖蜂驿站不止“救命”
培训结束时,志愿者们抬出一箱箱柠檬茶。“天热,喝点解暑!”萧雅雯亲手递给快递员小陈一杯,杯壁的水珠滴在他的蓝色工装上,“你们跑单辛苦,驿站里有冰箱、饮水机,累了就进来歇会儿。”
小陈捏着还带着凉意的杯子,笑得格外爽朗:“上周暴雨,驿站还给我们发了雨衣;前阵子有人中暑,社康医生直接来驿站坐诊。现在不光管饭、管水,还管救命,这关怀真是实打实的!”
社区负责人介绍,暖蜂驿站的服务清单还在“扩容”:联合丁山河畔社康每月开展健康义诊,冬天准备暖手宝和姜茶,年底还要组织“骑手体检专场”。“从日常解渴到突发急救,我们想织一张全时段、全方位的服务网,让新业态劳动者在这儿找到‘家’的感觉。”
党建引领织网:基层治理的“安全密码”
这场“生命守护”仪式,是中心社区“应急先锋,‘坪’安行动”项目的又一成果。社区依托“党委-社工-志愿者”三级联动机制,已组织应急演练、防灾科普等活动近30场,超800人次受益。就在上周的特大暴雨中,11名应急先锋队员冒雨转移低洼处居民、在避难场所服务安置群众,广受社区居民好评。
“AED进驿站,看似是添了台设备,实则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社区党委负责人说,公益组织捐设备、志愿者教技能、党群阵地做支撑,三方合力让“应急”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
夕阳西下,暖蜂驿站的灯亮了起来。外卖小哥们陆续来取餐,有人顺手拿起驿站的急救手册翻了翻,有人对着AED设备箱拍了张照发朋友圈。AED设备箱在暮色里透着温暖的光——这道光,照亮的不仅是户外劳动者的回家路,更照见了一座城市对平凡奋斗者的深情守护。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上官文复